這5個簡單的習慣,能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更聰明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人一旦到了一定的年紀,比如三十幾歲,大腦只會變得越來越“笨”,學習新技能越來越困難,精力越來越低,記憶力也逐漸衰退,到了老年,基本上就告別新鮮事物了。
但其實並非如此,科學家發現,即使成年後,我們的大腦依然具備驚人的“自我升級”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大腦可塑性。通過大腦可塑性,我們能夠重新塑造和增強自己的思維迴路和神經連接,不斷提升大腦的“聰明度”和適應力,從而讓自己思維變得更清晰,記憶力更強,對複雜問題的應對也更加得心應手。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小小的日常習慣能夠幫我們啟動這種潛能,讓自己的大腦變得更聰明吧。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
大腦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指的是大腦在受到外界刺激時具有改變和適應的能力,甚至在成年後依然能夠形成新的神經連接。想像一下,每次你學習新東西或者有新體驗時,你的大腦就像一塊橡皮泥,可以被塑造成新的形狀。這種能力讓我們能夠適應新環境、掌握新技能,甚至在大腦受到損傷后,幫助我們恢復失去的功能。
簡單來說,大腦可塑性就像是大腦的“學習能力”。它意味著大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彈性和靈活性的。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或技能時,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神經元)會形成新的連接,或者加強已有的連接,這就像是在大腦中建立了新的“高速公路”,讓信息傳遞得更快更有效。而且,即使在某些腦區受損後,其他腦區也能接管受損區域的工作,幫助我們恢復功能。這種神奇的能力讓我們的大腦能夠不斷進化,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如何激活大腦可塑性
提高大腦的靈活性和智慧時,並不一定需要複雜、高強度的學習計劃,一些簡單而持續的習慣,也能逐漸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處理資訊、記憶力更強、專注力更持久。通過長期的實踐,這些小改變能夠顯著提升我們的思維靈活性和適應能力,讓大腦變得更加聰明和敏銳。
1. 養成微小卻持續的挑戰性習慣
根據大腦可塑性原理,學習新事物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神經連接,特別是當我們學習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時。大腦遇到挑戰時,通常會調動更多神經元參與,借此強化處理信息的網路,這有助於提升思維的敏捷度和創造力。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一些小挑戰來訓練大腦,例如經常學習一項新技能,比如樂器、繪畫、程式設計。或者嘗試不同的活動方式,比如使用非慣用手寫字,刺激大腦多區域的參與。
2. 定期冥想和專注練習
大腦中的前額葉皮層負責決策、規劃、專注等重要認知功能。研究表明,通過冥想或專注練習可以提高這一區域的神經密度和連接強度,尤其是長期冥想者表現出更強的專注力和情緒控制力。每天至少5分鐘的冥想練習能幫助我們在面對複雜任務時更高效地投入,並且更快從分心狀態中恢復。
3. 養成日常規律運動的習慣
運動對大腦的可塑性有深遠的影響,尤其在提高腦源性神經營養因數(BDNF)方面。這種蛋白質能夠促進神經元的生長、存活和連接,直接有助於認知功能的改善。研究發現,尤其是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快走等,可以顯著提高BDNF水準,增強大腦的學習、記憶能力。此外,每天走樓梯代替電梯,或者多選擇步行,這些不經意的運動都能為大腦帶來積極的長期影響。
4. 注重社交互動,提升認知靈活性
與他人交流不僅能帶來情緒上的支援,還能刺激大腦處理複雜資訊。與朋友、家人或同事的互動,尤其是涉及思維碰撞和觀點討論時,可以激活大腦多種區域的協同工作,提升我們在認知上的適應性和靈活度。研究表明,經常參與社交活動的人,記憶力和認知反應通常比缺乏社交的人更好。
5. 充足的睡眠保證大腦健康
睡眠對大腦可塑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腦在睡眠中會自動整理和鞏固白天的記憶,將新的資訊進行歸類存儲,使其轉化為長期記憶。同時,睡眠中的慢波睡眠階段有助於大腦修復受損的神經元連接,清除代謝廢物,讓神經系統在第二天保持敏銳狀態。缺乏睡眠則會削弱大腦對資訊的整合能力,導致學習效率下降、情緒失調。
總而言之,大腦的可塑性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地練習和良好習慣,讓大腦更聰明、更靈活。簡單但良好的日常習慣和生活方式,能不斷激發大腦潛能,讓我們越老越聰明。
書目
[1] Fuchs, E., & Flügge, G. (2014). Adult neuroplasticity: more than 40 years of research. Neural plasticity, 2014(1), 541870.
[2] Park, D. C., & Bischof, G. N. (2013). The aging mind: neuroplasticity in response to cognitive training.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5(1), 1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