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 · 成長 | 你為什麼還不開始?
更新于:2025-03-26 07:36:30

我們都有拖延的問題。當我們手頭有一項任務時,總是不能或不願意安下心來好好完成。

這個任務甚至不一定是一個無聊或者不愉快的任務,但我們看起來似乎就是無法停止浪費時間,不能直截了當地投入這項重要或緊急的工作或任務中去。

那麼,我們為什麼總是拖延,給自己的生活增加困難呢?

有時我們拖延到最後,幾乎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任務,然後我們會在自己創造的壓力下想辦法盡可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而有時候,我們是真的需要休息,讓大腦在潛意識中思考問題。

是完美主義作祟嗎?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拖延是完美主義的產物——我們推遲開始一件事,是因為我們擔心自己做不好。

實際上,我們是在推遲或者通過刻意破壞任務來避免失望或沮喪。對你來說,“因為沒有盡力所以才沒做好”比“已經盡力了但是還是做不好”的自我形象更容易接受。

當然了,破壞任務也意味著破壞了成功的可能性。但研究表明,事實上這與完美主義沒有關係,就算有的話,完美主義者也比非完美主義者更不會拖延。

替代活動

“替代活動”是指當你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卻做了其他的事情。動物和人類一樣,當它們無法在兩個動作之間做出選擇,或者當它們強烈想要執行的動作被阻止時,它們就會進行替代活動。

有些鳥在遇到競爭者時會開始啄草:因為無法決定是戰鬥還是逃跑,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會做出一些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在試圖做出決定時會撓頭,這也是一種替代活動。

有些人在壓力之下或者糾結於一個決定和問題時會咀嚼頭髮、用手撥弄一縷頭髮、擺弄筆,這些都屬於替代活動。

相反,拖延與責任心高度相關。而且奇怪的是,它只與“夜貓子”高度相關,與“早起鳥”卻並不高度相關。

拖延者對未來的關注較少,甚至對當下也有一種比較聽天由命、心無所往的心態。他們認為似乎努力也沒什麼意義,反正無論如何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拖延就是自願推遲原本打算採取的行動,儘管我們能預見到這樣做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皮爾斯·斯蒂爾(Piers Steel),卡爾加里大學

早點睡覺

“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且智慧。”

這句古老的格言得到了研究的證實,研究表明早睡早起的人(早起鳥)更不容易拖延。

他們完成了更多的工作,所以很可能更富有,並且在時間規劃方面肯定更明智。他們還可能心理更健康,因為拖延者總體上比非拖延者承受著更高的壓力和焦慮。

為什麼拖延讓我們感覺良好?

上文的一切聽起來相當悲觀,但是拖延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好的感受來抵消長期的損失。

它能讓我們立即感到振奮——我們感覺很好是因為我們不用馬上去做一件我們不想做的事。

大多數人的意志力都不是很堅定,比起延遲滿足,我們更喜歡即時滿足,即便即時滿足的重要性更低一些,這就是“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的道理。

如果你現在應該去洗車、寫報告或者把購物袋裡的東西拿出來放好,你會很容易把這項任務推遲,然後去看電視或上網。

你可能會向自己保證,你將在一個小時內或者明天之內完成這項無聊的任務。

這樣你會馬上心情更好,因為你在做你更喜歡的事情,而且已經規劃好了完成任務的時間。你想像著這個任務在未來被完成,你認為你一定會在自己設定的時間之內完成它。

然而,我們實際上非常不擅長心理學家所說的“情感性預測”(想像我們在未來某個時刻的感受)。

所以,如果你把寫報告的計劃推遲到明天,你以為到了明天,當你真的要開始做這項任務時,你就會對這個計劃感到開心。可悲的是,你並不會覺得開心。

只是為了尋求刺激嗎?

有些人雖然拖延,但總是能趕在最後一刻按時完成任務。這是否是因為,在臨近最後期限的壓力之下工作,腎上腺素激增給他們帶來了快感?

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德保羅大學的約瑟夫·法拉利博士(Dr Joseph Ferrari)發現拖延者有兩種類型:

一種人推遲任務是因為他們不想做(迴避行為),另一種人推遲任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在壓力下能夠更好地完成工作,所以他們會等到最後一刻不得不做時才開始。

他的結論是,第二類人是在尋求壓力帶來的刺激。但後來的研究表明,這並不是拖延的真正原因,它只是一種對拖延的合理化解釋。

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的凱爾·辛普森(Kyle Simpson)的研究發現,尋求刺激與拖延程度並不相關。

事實是人們似乎會告訴自己,他們拖延是因為他們在壓力下能夠更好地工作,享受匆忙的感覺。

但實際上,這隻是自己缺乏行動力的一種藉口。當我們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一項任務時,很少有人會慶幸自己這麼晚才開始。

很多人會對自己拖延的做法感到後悔,認為如果多給他們一些時間,他們可以做得更好,或者他們其實對這項任務很感興趣,很遺憾自己沒有充足的時間好好享受它。

拖延的反面

對於拖延者來說,開始做一項任務非常困難,而且當他們終於開始時,他們常常心不在焉、三心二意。

與之相反的體驗是“心流”或“全心投入”。

出生於匈牙利的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心流”定義為“全身心地投入一項活動,進入忘我的狀態,感覺時間過得飛快。

每個行為、動作和思想都自然而然地跟隨著前一個動作,就像演奏爵士樂一樣。你的整個生命都在參與其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你的技能”。

拖延的傾向被發現與前額皮質受損或活躍程度低有關。大腦的這個區域在做計劃、控制衝動和過濾來自大腦其他部分的干擾刺激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大多數人的前額皮質並沒有受損或不活躍,所以我們不能用它作為拖延的藉口。

許多人都是“短期主義者”,他們會推遲一項具有挑戰性、枯燥或漫長的任務,而是去做一些立即有回報的事情,即便它的長期價值很低或者幾乎沒有長期價值。

大多數人拖延只是因為我們懶惰、缺乏意志力、沒有動力。這一點是很難承認的,因為如果我們承認了,那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去解決這些自身的問題,但我們真的懶得去解決。

一本從未開始的書

據說有一本書叫作《各個時代的拖延:一本權威的拖延歷史書》,它是保羅·林根巴赫(Paul Ringenbach)在1971年寫的,而實際上這本書從未出版過,它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始寫作過。

整個專案就是個笑話:一本關於拖延症的書,結果作者都懶得寫,但它最終竟然出現在了一些論文的參考書目中! 

【本文選自《你為什麼還不開始?——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作 者:(英)安妮·魯尼(Anne Rooney);譯 者:孫涵曉】

-END-

作品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作者所有

企業裁員10步指南
企業裁員10步指南
2025-03-26 08: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