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低薪更可怕的,是永遠戒不掉的“打工思維”
更新于:2025-03-26 07:11:32

前段時間,職場上流行著一種聲音,說的是建議大家“上班摸魚絕不加班”。其實說到底,這種行為很符合我們常說的打工者思維:

做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鐘;6點下班底薪到手就算賺到;老闆給多少錢,就幹多少活……

這話聽著來沒什麼毛病,但是卻忽略了一個職場上最本質的底層邏輯:你不比別人多付出更多的時候,就永遠別想得到比現在更好的一切。 這才是“打工思維”最可怕的地方。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作 者:吳亮,國家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曾任阿裡巴巴高級組織發展專家、和君諮詢合夥人,《視己為人:在不確定的時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作者。

來 源:認識管理,本文摘編自《視己為人:在不確定的時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認識管理授權原創首發。

01

打工對普通人改命意味著什麼?

什麼是普通人?無家底、無人脈、無超能力,簡稱三無人員,可謂徹徹底底的小白。

若一個“三無人員”貿然創業,則必敗無疑,輕則潦倒,重則深陷債務泥潭。或許有人會細數蓋茨、紮克伯格等人從大學退學而後成功創業的例子,但事實上,他們都非“三無人員”,假如有人也從哈佛或北大、清華退學創業,且出身於富裕中產家庭,我們當然不反對他的激情創業。

還有人會想到俞敏洪、劉強東的逆襲人生或周圍白手起家的小老闆,因而點燃創業熱情,但假如他們看到了創業者九死一生的超低成功率,可能會多幾分冷靜。

既然小白創業行不通,那能否選擇自由職業?

當然可以,比如,送外賣、清洗抽油煙機、做月嫂,或到工地搬磚、砌牆等。但這顯然與很多人嚮往的自由職業不同,他們想的是自己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錢就會飛來,就能掙錢。或被尊稱為專家,做份方案甚至僅僅聊上幾句。

前者更常見的是出賣時間和力氣(當然,也一定需要相應的技能、經驗等),後者多交換的是技能、經驗和智慧。但顯然,普通人作為“三無人員”,在職業生涯起點,不可能有足夠的專業或行業積累,除了時間,頂多加上一紙文憑,再無其他。

事實上,以上兩類都叫自由職業,創業風險高,幹不了,高價值的自由職業也幹不了,對普通人來說,就只剩下全職打工一條路了。然而,打工卻非長久之計,可以說,打工是為了有一天不再打工。

因此,選擇一份全職工作的核心標準,不應是錢,而是獲得培訓和實戰的機會,以及站在公司這個平台打開眼界、結交人脈、建立影響力的可能性。

簡而言之,是能得到成長鍛煉。

什麼樣的工作,能帶給我們更有意義的成長鍛煉呢?

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作為打工出路的自由職業或創業,其共同點是向客戶提供某種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因此,我們普通人在打工的同時,要努力積累下面兩個方面的至少其一:

解決方案側:讓自己具備優勢技能,並將其變成產品或服務。

客戶側:積累潛在客戶,並建立信任。

以此為指向,幾乎所有崗位的鍛煉都可以變得有意義。當然,不同崗位在價值鏈中的作用不同,很明顯,類似寫代碼、畫產品圖這樣的工種,較容易鍛煉出解決方案側的技能;類似銷售、運營的崗位,則更有助於客戶側的積累;而HR、法務等輔助活動,在價值鏈中不夠突出,但如果人員夠專業且有客戶意識,也可以找到打工外的出路,例如成為一名顧問或創立專業機構。

反過來,假如把工作幹成搬磚、例行公事,那麼任何崗位也可能變得毫無意義。我們必須時刻記住:全力以赴,磨鍊技能、積累經驗、形成判斷力,並在工作中樹立個人口碑、廣結善緣,因為這是改變命運的前提站在這樣的立場上,一個打工人是為公司還是為自己,其實並無二樣。

02

在危機到來前

找到職業生涯的第二曲線

任何事物都逃不出成一住一壞一空的迴圈,管理思想大師查理斯·漢迪認為,事物在向上爬升前,會有個向下的投入期,他將整個過程稱作“S型曲線(見圖6-5)。

職業生涯同樣遵循S型曲線規律,要想逃脫走下坡路的命運,我們需要提前找到第二曲線(見圖6-6)。在第一曲線行至巔峰之前,便可以開始發現新曲線並進行投入。從年齡上講,理想情況是在35歲前找到第二曲線,如果40歲之後才開始尋找,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難度會越來越大。

打工人的第二曲線會是什麼呢?

必然不是換個地方繼續打工。要知道,大多數企業招聘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線崗位傾向於招35歲以下的人,經理、總監等中層崗位的門檻是40歲,高管崗位或高級人才的年齡限制會放寬到45歲,至於年齡更大者,要想找到回報高、有發展的全職工作機會,難度會非常大。

如此看來,打工人最可能的出路,是自由職業或創業。要完成這個轉變,有兩條路徑(見圖6-7):

  • 路徑一:將兼職作為從打工人到自由職業者的過渡,最終成為一名終身的自由職業者,或繼續進化為創業者。

  • 路徑二:直接從打工人進化為創業者,但是考慮到創業的巨大風險,很有必要將副業作為過渡。

其中,路徑一中的兼職可以快速帶來新收入。同時,從兼職過渡到自由職業,可以是個平滑的過程,這只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兼職帶來的收入已能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二是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兼職客戶,換句話說,這份兼職工作具有可持續性。

而路徑二,有個長時間的投入期。如果把打工、兼職和自由職業都視作挑水吃的話,那麼副業如同挖水井,創業好比建自來水廠,后兩者志在打造“自運轉系統”,必然需要長期投入。

無論走哪條路徑,都有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超越打工。當職業發展普遍被看作“找個班上”時,我們要帶著方向感磨礪自己,爭取成為創業者。我們的社會需要有人上班,更需要有人創造“上班的機會”,當我們志在成就他人時,也就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場所。

03

職業發展的驅動力

看見職業命運和走向,是普通人升級打怪的前提。然而,若要令職業生涯生生不息,僅靠認知不夠,驅動人真正成長的是三個關鍵要素:心態定位、能力提升、人際關係。

心態定位:無論幹什麼,你都必須擁有“創業者心態”。

作為曾經的資深打工人和創業者,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將諸多同事在職場上區分成了三六九等?直接原因是績效、上級評價、同事關係等,但又是什麼造成大家這些方面的迥異表現,甚至天差地別的狀態呢?

原因或許很多,但有一點至關重要:心態定位。

假如一個人僅將打工視作賺錢養家的方式,必然選擇“給多少錢,幹多少活兒”。假如只把打工看成解領導出的題,這或許會贏得領導的歡心,但僅作為領導的手腳,既難獲得真正尊重,更難跳出崗位局限,去獨立創造價值。

據這些年的觀察,我發現那些持續上升的優秀打工人,除了選對賽道和運氣好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們表面看起來在打工,實則擁有“創業者心態”。而這種心態的核心特徵是,時時刻刻在想,“如何創造更多價值”。

為此,他們首先很尊重自己的熱情和優勢,因為如果不喜歡、不擅長,就不可能把事幹好。反之,碰到不得不幹的事時,他們一定會想辦法讓自己喜歡上這些事,並下功夫迅速掌握相關技能,而不是花時間抱怨。

其次,在工作中,他們往往會不斷透過表面發現深層的真問題。他們重視目標,但這是為了創造價值,而不是完成KPI,在其眼中,沒有價值的數位就是垃圾

他們尊重企業文化,卻不會讓自己成為被流程和規矩困住的機器人,而是打破一切常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甚至主動做命題者,提出高價值的目標或問題。有時我會想,這些人根本不是在打工,他們完全就是企業的主人,哪個老闆會不愛這樣的員工呢?

事實上,這樣的人既能專注於眼前工作,享受當下,又把企業看作自己達成人生目標的修鍊場,把打工的過程看作一場場的輪崗鍛煉因而他們多處於一種事事皆成長又不易受傷、“命運操之在我”的狀態中。

要想從打工人成長為一名自由職業者或創業者,“創業者心態”更是個必然前提。

我極少見過覺得打工好煩、好不舒服並想要趕緊逃離的人能自己干出名堂。試想,作為員工,幹什麼、怎麼干,既有企業框架的指導,也有自己發揮的空間,如果覺得這都好煩了,那當需要自己尋找客戶、自己開發產品時,那便是煩上加煩,只想丟盔棄甲了。

只有一種“煩”值得逃離,那就是作為打工人,感覺手腳被綁得太死,有一些事想做,有一些東西要賣,所以不得不走。

事實上,這根本就不是“煩”的情緒,而是想要綻放自我、創造更大價值的能量狀態,這種能量會引導我們不斷尋找客戶在哪裡,不斷探索用什麼辦法才能滿足客戶,於是很自然地轉變成了自由職業者或創業者。若非如此,那就只是把在一個地方搬磚,變成了回家自己搬磚。

個人要想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首先要做的就是,從職業生涯的第一天起,就樹立“創業者心態”。

打工是很多普通人的起點,但由於就業環境和職業危機我們越來越難將其視作終點。無論眼下的角色是什麼,我們都需要擁有和磨鍊“創業者心態”,並不斷提升能力,建立和維護社會網路。這將驅動我們的職業生涯在打工之外獲得新的可能性。

作 者:吳亮,國家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曾任阿裡巴巴高級組織發展專家、和君諮詢合夥人,《視己為人:在不確定的時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作者。

來 源:認識管理,本文摘編自《視己為人:在不確定的時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認識管理授權原創首發。

老闆的頂級思維模式
老闆的頂級思維模式
2025-03-26 09: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