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可以分6大層次。
第1個層次是現象層,即看到的都是紛繁蕪雜的表面事物。
第2個層次是工具層,即不但看到了各種表面事物,還在表面事物中總結及歸納出了工具,通過工具更好地完成表像的工作。
第3個層次在方法層,就是在工具的基礎上,能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及行為方式,並解決方案化,從而能持續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第4個層次在方法論層,就是不僅能總結出方法,而且還能將方法系統化,形成一整套解決問題為目的的體系或者系統,從而從全域層面,而非局部層面解決問題。
第5個層次是框架層,框架比方法更為抽象,是人類對底層規律進行探究及抽取、封裝之後形成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原理級存在,能普遍適用於跨行業、跨領域、跨學科的問題解決。
第6個層次是認知層,認知是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層次,張一鳴說:“你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就是你的競爭力;你對一件事情的認知越深刻、越有競爭力”,認知所有競爭要素中最底層要素,認知就是你對事物最底層的規律觸達能力,如廣義相對論的最底層規律就一個公式E=MC2,認知要素是一個人所有競爭要素中最難建立的要素。
/
2
/
任何一個人做一件事情,都超越不了他思考問題的方式。
比如夫妻兩個人想要開一家包子鋪,這個包子鋪也有6種開法。
第一種開法,叫做開成“小店知名”的包子鋪,是一種夫妻老婆熱炕頭的開發,夫妻兩個人早4晚10,一個人負責進貨、生產,一個人負責賣貨、賬務,分工有序、勤勤力力,守著手藝,守著基礎,不求大進,足夠認真負責,能做到小店知名,也能每天晚上回家數錢;
第二種開法,叫開成“社區知名”包子鋪,夫妻兩個人把做包子的手藝更加工具化了,提升做包子效率,並且能複製到第二家、第三家店,統一進貨,多店銷售,不單單是自己做,還雇傭了人手一起來做,這種無疑回家數的錢要增加很多;
第三種開法,叫開成“城裡出名”的包子鋪,要開成這樣的包子鋪,夫妻兩人就不能只有工具,必須要總結方法,什麼樣的包子更好吃,什麼樣的原料搭配、什麼樣的肥瘦比、什麼樣的製作工藝、什麼樣蒸煮工藝等都要有方法,方法總結得越好,包子鋪的競爭力也就越強;
第四種開法,叫開成“省里知名”的包子鋪,要變成一個區域性領導的品牌,意味要批量化地複製成功,這樣就不僅需要方法,而是需要一整套的方法論了,就需要門店口味標準化、門店產品標準化、門店服務標準化、門店管理標準化方面形成省里的競爭力;
第五種開法,叫開成“全國知名”的包子鋪,要開成這樣的包子鋪,就相當於開一個中國的包子“麥當勞”,就光是方法論也不夠了,需要有框架思維,因為“麥當勞”的成功不僅僅是漢堡好吃,而是其背後強大的供應鏈,其嵌入到主流飲食文化的運作能力,其不斷的品牌塑造及品牌文化輸入能力,其持續的品牌與新一代消費者融合能力,需要通過框架將別人成功的經驗複製到一個開創性的業務上;
第六種開法,叫開成“世界知名”的包子鋪,要達成這樣的高度,就不能單單就包子論包子,要從全球的餐飲連鎖品牌及全球餐飲文化發展的底層邏輯,去尋找品牌全球知名的機會,比如全球主食流量入口的連鎖品牌有漢堡的麥當勞、披薩的Pizza Hut、三明治的Subway,中國如何跨越文化及飲食習慣壁壘,如何入侵其他國家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如何在其他國家人民生活場景中佔有一席之地,需要深刻的知識及認知。
/
3
/
你是第幾流人才?
1、第5流人才
別名:隨波逐流者
所處理解層次:環境
典型思考模式:跟著現象走,跟著感覺走,經常抱怨,看到這邊有問題、那邊有問題
理解層次的最底層是現象及表現。處在這個理解層次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他首先會把問題歸結成因為環境的不好而產生的問題,而不是找問題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比如:
業務沒有做成,是因為產品不好、競爭太激烈、客戶沒有預算、我們去的太晚、我們運氣不好等等等等,總之總是能從環境中找到問題,發生這個問題,習慣於從外部找問題……
2、第4流人才
別名:不斷行動
所處理解層次:行動及應用工具
典型思考模式:勤奮及熟練
理解層次的低層的思考及行為。處在這個理解層次的人,能積極地行動,能創造及應用工具,就如早期的智人與猿人的區分一樣,已經具備更強的協作能力,就如工廠的工人一樣,通過行為與操作,創造好的產品。
比如:
這次銷售不好,我是不是可以提煉一個更好的賣點,我是不是優化一下我的話術,我的推進節奏及推進的重點是不是可以更優化一些,我們是不是可以總結一些銷售道具,下次作業就可以更成功……
3、第3流人才
別名:思考者
所處理解層次:方法
典型思考模式:不僅是行動這,還是思考者,抽象思維一旦介入,方法總比問題多!
在這個層次上,環境已變得不是最重要的,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他們也總覺得會有更好的方法。
什麼是方法?就是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及行為方式構成的解決方案,意味著你能用更簡單、更高效的方式解決同樣的問題。
理解層次處在方法層次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他們會深度思考問題,透過現象找本質,透過表像找真相,去尋找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比如:
做為一家諮詢公司如果獲客渠道不夠,就要考慮更好的行銷方法,如知識圈地的方法,目前知識型直播,視頻切片分發的方法,培訓植入的方法,乃至於重點客戶針對性開發的方式等等……
這類人有非常強大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能把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方法,進而改善效率,解決問題。
如果你能走到這個層次,既有行為層的勤奮努力,又有能力層的方法套路,一般就能成為公司里的中高層了。
普通的問題已經難不倒你了,你總能找到辦法來解決它們。
4、第2流人才
別名:戰術家
所處理解層次:一整套的方法體系
典型思考模式:如何能講最佳實踐總結成體系化的方法,從實踐到方法,再從方法到實踐。
什麼是方法論?就是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及行為方式構成的解決方案,而方法構成的體系讓系統化地複製成功成為可能。
一整套方法體系是將最佳商業實踐以抽象的方式高度概括出來,從而指導未來的商業實踐。
比如:
我們黨的戰爭年代的戰術原則,對商戰有極強的啟發意義:
一、一點兩面: 進攻時只攻一點,包圍兩面(敞開兩面,甚至三面);可以“一點一面”,也可以“一點兩面”,乃至於“一點多面,三面,四面”;可以“有點無面”,可以“多點多面”,可以“點中有面,面中有點”,中心是為了集中兵力,只講自己點上、面上兵力對比,把自己兵力集中在一點上,至於同戰場上敵軍兵力對比,則可以不佔優勢。
二、四快一慢: 抓住敵人後的準備要快,前進要快,擴張戰果要快,敵潰退後追擊要快。 總攻開始時間要慢,中心是一個“慢”字。慢的時間用以偵察地形、敵情、布署兵力、火力,進行政治鼓動工作,休息。不管情況與任務怎樣,反正我要準備好了才打,沒有準備好就不打,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攻擊準備時間要超過戰鬥整個時間。
三、三三制: 步兵班編為3-4個戰鬥小組,每組3-4人,老戰士、新戰士、解放戰士結合配置,攻擊時以小組為單位,呈三角形隊形。這樣進攻時隊形疏散,減少傷亡。
四、三猛: 衝擊、猛衝、激烈追逐。衝擊、猛衝:必須拚命打,只管拚命打,第一梯隊打不下來就換第二梯隊打,第二梯隊打不下來就換第三梯隊打,照原計劃硬打下去。激烈追逐:(追擊潰敵時)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擁上去,發揚冒險精神,不要怕情況不清楚,追就是了。以亂對亂,冒險擴張戰果,死追硬追窮追。一切戰術中最重要的戰術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
五、三種情況三種打法: 根據敵人三種不同情況(防禦、退卻、要退而不退),採取三種不同的攻擊方法(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一種是敵人守:要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再攻擊。一種是敵人要退不退:如果準備好了再打,敵人會跑掉。不準備就打,又會碰不下來。這時應先將敵人圍起來,圍而不攻或圍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打,拖住他,使他擺不脫,然後準備好了再大打。再一種是敵人退:那就要猛追,這時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隊少,也不要怕情況不清楚,追就是了。
六、四組一隊: 以連為單位,設“四組”: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合起來為“一隊”:突擊隊。是為了解決攻城戰、巷戰中的隊形問題。同時說明不受四個組的限制,可以靈活運用。
這個級別的人才,已經是萬里挑一,解決複雜的問題,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一般已經能指揮一家企業,乃至於指揮一個軍團作戰。
5、第1流人才
別名:戰略家
所處理解層次:有一整套高度抽象的框架及擁有極為深刻的原認知
典型思考模式: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說一層層撥開事物表像,看到裡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第一性原理就是找到問題最開始的起點,即“元起點”或者“元問題”。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對別人已經做過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們也都去做,這樣發展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反覆運算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說一層層撥開事物表像,看到裡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第一性思維即找到這個行業底層邏輯,基於底層邏輯來構建整個業務大廈。
也就是毛主席說的“全域決定性規律生發出一切戰略戰術”。
張一鳴說:“你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就是你的競爭力;你對一件事情的認知越深刻、越有競爭力”。
電影《教父》中,就有這樣一句臺詞:“花三分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擁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認知所有競爭要素中最底層要素,而這裡說的認知就是你是否能看透事情的本質,抓住事物最底層的規律;認知要素最難建立,而其他的競爭要如你的團隊構建、組織管理、日常運營、融資等都是可以基於你的認知則都可以構建,你的認知越深刻,你的其他要素的組合能力就越準確、也越強、越有競爭力,所以說認知是決定成敗的核心要素。
框架是人們對複雜世界的底層規律的一種高度總結,一種高度抽象提煉封裝而成的模型。
框架是高手從上帝手裡‘偷來’的地圖。
亞里士多德說““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這個基本命題就是事物的本質及底層規律,最優秀的人才,都是基於事物底層規律,制定戰略,選擇方向。
系統中的基本命題就是一個基礎框架。
戰略對了,就建立了全域性的優勢,就朝著正確的方向進發,並不斷積累品牌資產,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
先定大道理,再定小道理,小道理跟著大道理跑。
善謀局者,一子失著,全盤可以彌補;而謀子者,卻常常顧此失彼,一著不慎,全盤皆輸。
正確的決定,並不是企業家每一個小決定都是正確的,
而是企業家每一個小決定都不偏離大方向。
企業的所有小決定,都需要在企業的戰略方針指引下做出。
毛主席講:因為懂得了全域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因為局部性的東西是隸屬於全域性的。小決定是戰術,大戰略是方向,戰術跟著戰略走,大方向不偏,小決定錯不到哪裡去。
第一流人才是框架強的人才,是元認知強的人才。
毛主席就是這樣人才的典型代表,所以完成了200年來最偉大的創業故事。
這樣的人才,就可以謀篇佈局、縱橫捭闔,注意力總是流向機樞根本,永遠提綱掣領,總是撇開細枝末節,“向大本大源處探討”,善於抓住根本性、規律性的決定因素,邏輯推導一切戰略和策略,綱舉目張、執一御百,從而牢控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