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人生格局的關鍵,在於不斷打破自己
更新于:2025-03-26 12:05:11

“有時阻礙我們腳步的,恰恰是那些不斷被證明有效的思維方式。”

固守經驗主義的藩籬,會不斷地封閉自我,在困境面前束手無策。

當你打破自己,每推翻一堵牆,人生的格局就會有所不同,人生便多出了一條路。

打破認知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學習不只在於習得新知識,更在於它能幫助我們保持深度思考,從中不斷修正對世界的認知、對自我的瞭解,繼而獲得真正的成長。

信息時代,看似獲取信息的管道變多了,其實我們獲得的資訊可能變少了。

由於“演算法”的精進,我們難免被一個個“資訊繭房”所束縛。

資訊繭房,通俗來說是指人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偏好只選擇接受部分資訊,忽略對於其他信息的關注,久而久之就像蠶繭一樣把自己包裹住的現象。

繭房一旦形成,身居其中的人們就會誤以為包裹住的範圍是資訊全域,認為自己站在世界的中心。

從而對於自己獲取的資訊以及思維認知有極強的優越感,對於與此相悖的觀點無法接受甚至詆毀攻擊。

所以,要辯證的看問題,保持理性思維,打破認知束縛,才有可能出圈。

打破舒適圈

一位哲學家曾說:“你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很難超出周圍人的群體共識,長期處於一個圈子裡,無異於困守人生的瓶頸。

當一名學生進入很好的學府,聽教授傳授最新的理論知識,和學霸討論前沿的課題,他會充滿學習的動力。

有些人的可悲之處,不是不願努力,而是所處的圈子,給他一種不必努力,也能過得很好的錯覺。

想要成就非凡的人生,先要突破眼前的圈子,領略前所未有的世界。

躬身入局,方知世事。

只有不斷拓寬生活半徑,才能知曉世界的變化,緊跟時代的腳步。

打破自卑

人生,就像是在自卑和自信中來回擺動,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求中間的平衡點。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刻意敵視自卑,也不會將自卑視作洪水猛獸避而遠之,而是懂得以恰當的方式,與自卑握手言和。

自卑與超越,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智慧。

它不是踮起腳尖尋找一種虛如泡沫的優越感,而是扎紮實實去改變自己的境況。

在積極追根溯源中找准自卑的源頭,在社會價值的追求中實現個人的超越。

打破焦慮

個世界上沒有人是一點不焦慮的。

也是因為有了各種各樣的焦慮,才構成了我們完整的人生。

打破焦慮的內核,其實是對自我的篤定以及情緒的穩定。

就是面對世界的任何變化和不如意,一切不按預期發展,也不至於自亂陣腳,反而認為自己可以接納這個結果。

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

真正的鬆弛感,不是無所謂,而是與世界的變化和解,跟自己的執念和解。

工作也好,社交也好,容貌也好,不必浪費心力與它們糾纏,瀟灑轉身繼續輕鬆地迎接人生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