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00塊騙17萬,航班詐騙有多離譜?
更新于:2025-03-26 05:22:51
 

機票退改簽的新型電信詐騙,盯上了飛機乘客。

 

根據航旅縱橫發佈的2024年度民航出行報告,2024年,全國民航累計運輸旅客突破7億人次,同比增長18.1%。隨著乘坐民用航空的國民越來越多,一種新型的騙局也在同步滋生。

 

“您好,是陳瑜女士嗎?我是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您剛才取消的航班提前購買了航班保險,此次來電是將保費返還給您。”

 

取消航班的第三個小時,陳瑜就接到了一個香港功能變數名稱的電話號碼,對方自稱是航司的工作人員,直截了當地報出了陳瑜的姓名和原來的航班資訊。對方稱,現在不僅可以把退機票產生的700元手續扣費返還給她,還有額外的300元保費,共計補償1000元。

由於自己確實購買過航空保險,加之對方給出了準確的資訊,陳瑜沒有多想,便開始配合對方的一步步措施。

 

殊不知,機票退改簽的新型詐騙陷阱,正在前面等待著她。

01

“你的資訊兩毛錢一條”

 

“他給我發了一個只有數位的網址功能變數名稱,我點進去看是一個‘中國民用航空局’的網站,裡面的新聞連結都是可以打開的,像模像樣。”在這個網站申請理賠的地方,陳瑜按照要求填寫了姓名、手機號碼、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四項資訊。

 

等陳瑜填寫了這些資訊后,詐騙分子開始進一步行動。

 

詐騙分子模仿官方網站,騙取消費者信任。(圖/受訪者提供)

 

“對方說,我的支付寶不是企業支付寶,航空公司無法直接轉帳,只能通過微信轉給我。”這時,這名“工作人員”要求陳瑜下載一個指定的錄屏軟體,稱為了保障整個交易公開透明,要對轉帳的全程進行錄屏。陳瑜事後懷疑,當時開了錄屏之後,她的手機就被遠程實時監控了,一舉一動,都暴露在詐騙分子的監視之下。

 

直到對方指引陳瑜查看她的帳戶總資產時,陳瑜才逐漸意識到不對勁。“我聽到這裡已經不太樂意了,就把錄屏關掉了。”她推脫說晚一點再處理,對方立刻變得著急起來,開始警告她此刻中斷電話的嚴重後果,並稱她現在掛電話的話屬於騙保行為,到時候用於支付的銀行卡可能被凍結,還要去北京線下的網點啟動。

 

但陳瑜還是先堅持掛了電話,立刻在網路上搜索有沒有相關的情況,才發現自己差點陷入了一場騙局。“對方的說話背景聲音非常嘈雜,能感覺到有很多人在同時說話”。

 

(圖/《孤注一擲》)

 

這場新型電信詐騙的源頭,指向了消費者的資訊安全問題。

 

“我不理解的是,我明明是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機票,但人身信息卻洩露得如此之快。”陳瑜說。

 

(圖/《重啟人生》)

 

3月初,在一家航空公司官方APP訂票後,林昭楠第一次接到了詐騙電話。他並沒有相信對方的說法,質問對方“你們是怎麼拿到我的電話號碼的?”,結果卻得到了電話那頭一句嘲諷——“你的資訊兩毛錢一條,你很不值錢的”。

 

可以預見的是,時代瞬息萬變,詐騙的手段和方式勢必還會隨著社會潮流不斷更新反覆運算。如果不真正地徹查信息洩露的源頭,那像機票退改簽詐騙的騙局,還會發展出它的七十二變。

 

林昭楠質疑,“這些個人資訊是怎麼被打包賣出的,我很好奇”。

02

快問快答,讓人來不及思考

 

即便一些乘客嗅到了詐騙的味道,但機票退改簽的騙局,還是騙走了一部分消費者的金錢與信任。

 

前不久,王興剛剛經歷了一次和陳瑜相同套路的機票退改簽詐騙。

 

2025年3月7日,王興接到了一通00開頭的境外電話,同樣是自稱民航工作人員,說辭同樣是賠付一筆航空延誤保費。回看通話記錄,王興發現自己和騙子的對話加起來持續了將近兩個小時。

 

“剛開始我是不信的,但是對方說我只需要提供收款碼,當時我就想這應該沒有什麼風險。”把支付寶收款碼發過去之後,手機上顯示對方的兩次轉帳都支付失敗了。這時,對方給出了“沒有開通向企業帳號收款的功能”的相同解釋。王興現在回想起來,認為這有可能是對方通過輸錯驗證碼或支付碼等方式,故意讓支付失敗的。

 

王興與假冒“中國民用航空局”網站客服人員的詐騙分子的聊天記錄。(圖/受訪者提供)

 

緊接著,詐騙人員的一系列操作逐漸把王興“繞暈”——他開始指引王興在購票APP、支付寶、微信等各個APP做一系列操作。看上去,每一步都沒有問題,王興也沒有在這些步驟中被騙錢財。但正是有前面這些鋪墊,對方才讓受騙者的心理防線逐漸放低。

 

“比如說去某某保險看有沒有你的保單之類的,但其實我買的延誤險根本就不是那個公司的,怎麼可能會查到我的保單?”現在回想起來,王興覺得對方其實出現過很多漏洞,“但當時整個人就被繞暈了,他說一句話,我就繼續操作,他一問,我就回答。這種快問快答的形式讓人來不及思考任何東西。”

 

在名為“中國民用航空局”的冒牌網站上填寫了身份資訊、銀行卡號和支付密碼后,所謂的“保險人員”一直讓王興打開手機的來電轉接功能。後來王興才發現,原來騙子第一次用自己的銀行卡轉帳時,銀行就一連給他打了四五個電話,但正是因為他開啟了來電轉接功能,銀行一直未能順利撥通。

(圖/《孤注一擲》)

 

在被騙走的17萬中,有4.5萬元轉去了一個重慶帳戶。重慶當地的公安人員告訴王興,這筆錢剛轉過去大概幾分鐘,就有幾個人去當地銀行網點取走這筆錢。由於重慶當地的銀行和警方有合作,一旦發現有疑似詐騙行為就會上報公安,這4.5萬元,也成為了截至目前為止王興唯一追回來的一筆錢。

 

被騙當晚,王興無法入眠。他在網路上搜索類似的詐騙現象,發現一模一樣的騙局,早在2023年就開始上演。當時,有一位清華大學的博士被騙走了7萬元。由於詐騙分子高超的詐騙話術和對消費者心理的掌握,高學歷人群也無法對電信詐騙徹底免疫。

 

17萬是王興從大學畢業后所有的積蓄。王興告訴記者,大學畢業之後,最開始的工資大部分他都用來還老家的房貸,17萬是他近幾年攢下來的錢。他原本打算用自己的積蓄加上家裡人給的一些錢,在市區湊買房的首付。

 

被這場騙局騙走17萬的王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剛好是被騙前的幾天,我媽打電話來問要不要先把買房的錢打過來給我,我說不要。”王興說“我自己賺的錢,因為我自己的愚蠢被騙,我可以接受。但假如說因為我的愚蠢導致老人家一輩子的積蓄被騙了,那真的是太難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