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之妙:看,建築“揚”起中國風
更新于:2025-03-26 05:08:23

  新華社石家莊3月24日電(記者田策、牟宇)在雄安散步,總能被一些妙筆牽住視線——“金蘆葦”向著天空舒展身姿,科技感中透露著白洋澱蘆葦的野趣;三枚印章般的建築印刻在天地間,屋頂開口如月門收攬流雲,簷角起翹的弧度恰能托住半片晚霞;變電站隱入桃花深處,若非設備“低吟”,還以為誤入武陵人的桃源幻境。這裡的建築似乎都藏著“啞謎”,明明看得見磚瓦來處,卻猜不透傳統與現代還能織就多少“妙不可言”的詩行。

  春日白洋澱碧波蕩漾,不遠處,簇新的中國中化大廈如一株“金蘆葦”挺拔於雄安啟動區核心地段。仰觀其形,16根外露結構柱以向上收分的姿態直指蒼穹,既似蘆葦莖稈的自然生長,又有飛簷立柱的古典韻律。

  “設計從淀泊風光中汲取靈感,通過外露結構柱與層層收分形態,既展現自然生長的動態美感,又暗合中國傳統寶塔建築形制。整體造型將蘆葦的簇擁之勢與傳統建築的端莊氣韻相融合,既蘊含古典神韻又彰顯現代活力。”中國中化大廈設計團隊闡釋道。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地標建築必須講好雄安故事。‘金蘆葦’拔節生長的姿態,既呼應藍綠交織的生態底色,更象徵新區建設的蓬勃生機。”中國中化大廈項目負責人張吉爍說,目前西側二期工程已啟動,當二期“蘆葦花”綻放時,兩座建築將形成“春華秋實”的時空對話,用建築敘事記錄雄安從藍圖到現實的生長軌跡。

  暖陽下,雄安體育中心的三座建築宛如三枚印章,錯落鈐印於巨幅山水畫卷之上。體育場弧形屋面向天際舒展,方形基座則暗合“黃琮禮地”,方圓之間盡顯中華風範。

  “整體設計將‘天圓地方’理念融入建築規劃,延續雄安棋盤式城市肌理,通過建築、綠化與活動區的錯位並置,形成兼具秩序與詩意的園林空間。”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駐場設計師夏增說,外立面抽象提取了古建特點,結合現代語言,展現東方建築典雅、莊重的美感與方正嚴整的邏輯感。

  最易被忽視的市政設施,雄安也賦予其文化表達。走進雲溪社區“桃園夢境”變電站,映入眼簾的並非與城市割裂的冰冷工業感,而是灼灼盛放的桃花景觀。“當初居民聽說變電站建在社區附近,心裡還是有些顧慮。”社區工作人員指著隱於桃林之下的變電站笑道,如今大家反而稱讚這裡是“最美轉角”。

  “在雄安新區變電站設計中,結合城市規劃、建築風貌和地域環境,讓傳統單一功能的變電站轉型為城市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團委書記牛理達介紹道。

  “建築要‘順其自然’,這裡的‘自然’既指生態環境,又涵蓋居民生活習慣。”牛理達舉例稱,除“桃園夢境”外,雄安新區的變電站大都以詩意命名,如“山水城市”“廊橋翠谷”等。這些變電站化身主題公園融入城市肌理,通過隱藏主變壓器、降低設備噪音等設計,將“鄰避設施”轉化為“鄰里景觀”。

  這些妙不可言的秘訣在於雄安新區創新探索的城市風貌管控機制。在雄安,建築的“長相”從來都不是隨意地“揮毫”,而是有著一套嚴謹、細緻的“行筆規範”。

  居住建築色彩禁止過於花哨,住宅單體顏色不超過三種,相鄰建築高度的搭配遵循“音階原則”,植物配置強調分層造景……“這是我們編製的城市建築風貌設計正負面清單,針對公共空間、商業辦公等建築類型,從佈局、造型、立面、材質等方面均進行了詳細的指引,堪稱城市‘美學守則’。”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振興介紹說。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打造“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的建築風貌。

  建築風貌並非靜止單一或孤立存在,為統籌把握其整體性,雄安新區創新研發了風貌信息化平臺。“將建築設計方案進行3D建模並導入平臺後,可動態分析單體建築形態與片區整體風貌的協調性。”楊振興介紹,從建築曲面的弧度,到外立面的顏色,再到建築材料的選擇,在風貌資訊化平臺的“慧眼”下,多個設計方案得到優化,雄安建築風貌之妙,是匠心與智慧的結晶。

  暮色浸染雄安時,建築群化作天地間暈染的墨痕,有人望飛簷托起新月,有人見鋼骨擎起繁星。這座承載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以獨特的建築語言詮釋著新時代的中國智慧。在這裡,一塊塊磚瓦鐫刻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一個個轉角蘊含傳統美學的當代表達,一處處留白暗藏著“心嚮往之”的伏筆。

瞭望 | 燎原“村跑”
瞭望 | 燎原“村跑”
2025-04-01 21:53:16
未來之城 拔節生長
未來之城 拔節生長
2025-04-01 23: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