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走太多中國文化,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確將一些中國文化保存得很好,而且加入自己的本土特色,成為如今的日本代表。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被日本學去的中國美食,再一次以“日式料理”傳入中國後,賣出了高價。
1、拉麵
日本的拉麵實際上是中國湯麵的變種,和蘭州的拉麵是兩個面種。歷史上曾經提到明朝的遺臣朱舜水逃難到日本,為了感謝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國,回禮給德川光國的中國面,是日本公認最早的拉麵。
中國湯麵的第二次出現,便是廣東和上海華僑進入日本時帶來的鹹味中國湯麵,橫濱中華街興起這種麵條,粵語音譯叫“撈敏”,滬語音譯叫“拉米”,於是結合起來,便成了ラーメン,發音是ra-men。
2、生魚片
我國最早的關於吃生魚片的文字記載,是《詩經·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禦諸友,炰鳖脍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其中的“膾鯉”便是生的鯉魚片。
唐代時期,生食魚肉的文化傳入日本,日本不缺海水魚,其攜帶的寄生蟲不能正常寄生在人類體內,隨著冷凍技術和加工技術的進步,風險進一步降低,於是成了日本人的日常。而寄生蟲,便是我國明清時期人們不願再吃生魚片的理由之一。
3、炸雞塊
日本人的炸雞塊叫作“唐陽縣げ”,本意卻是烹飪方式,這種油炸的方法是明末時期福建的高僧隱元和尚傳入日本的。當時隱元和尚帶了一本《普查菜》,是中國禪宗飲食的集大成製作,“唐陽縣げ”油炸的並非雞肉,而是豆腐,後來才演變成炸雞塊。
4、抹茶
中國的抹茶,自唐宋後逐漸消失,卻在日本發揚光大。探究其原因,最大的理由就是:不好吃。當時我國的抹茶製作基礎是蒸青綠茶,製作出來的抹茶香氣悶,澀味重,於是會往茶湯里加入鹽、橘皮、大棗、桂皮、薄荷等配料。
後來中國人點亮了“炒青”技能,炒青綠茶沒了澀味,色澤明亮,口感爽口,於是大家摒棄那種麻煩的喝茶方式,開始大興炒茶文化,而這個時候,蒸青綠茶的工藝已經傳到日本去了,日本 Tosei Hoho,流傳到現在,依然是苦苦的、澀澀的抹茶。
5、羊羹
中國唐朝時期,人們食用栗羊羹,這是加入羊肉煮成的羹湯。後來從中國傳入日本,因為僧侶不吃肉,且日本自古少有吃羊肉的習慣,便用紅豆、葛粉做成羊肝的形狀,日語的“肝”和“羹”發音相似,便有了日式羊羹這種茶點,傳統口味是紅豆沙。
6、壽司
日本的壽司文化,至今只有200多年的歷史,反倒是中國的壽司文化在西元200年的後漢時期已經出現。起初是用鹽腌漬過的鹹魚夾著米飯一起食用,後來延伸出夾著蔬菜、肉類一起吃。
到了西元700年,也就是日本的奈良時代,外出來中國經商的日本商人學會了這種做法,帶回日本傳授,於是日本人學會用醋腌漬米飯,加上島國出產量最多的海鮮,做成旅途的口糧。直到西元1700年的江戶時期,這種口糧演變成百姓的家常料理。
7、納豆
起源於中國秦漢時期的納豆,在唐朝時期傳入日本。和我國的唐朝時期對應的日本奈良時代,正是兩國文化交流的巔峰時期,遣唐使者鑒真僧人帶回許多中國文化,其中就包括納豆的製作方法。藤原明衡的《新猿樂記》就記載了納豆全程為“唐納豆”。
不過,在中國流傳下來的納豆並非叫這個名字,而是叫豆豉。如今你還能在山東地區看到這種類似納豆的食物,這是因為我國的發酵工藝實在太多樣了,納豆的發酵只用單一納豆菌種,而我國的各種豆豉會用到多種菌種,形成不同的豆類“發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