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是萬物的基本屬性,但品質到底是什麼?如何產生的?
更新于:2025-03-26 11:55:34

關於質量這個話題,許多人可能會有所關注,尤其是那些追求線條美的女性朋友們。假設你的體重是70公斤,你是否思考過,這70公斤究竟代表了什麼?是什麼賦予了你這樣的分量呢?

有人會不假思索地說:“是地球的引力讓我有了品質。”但事實上,這種說法顛倒了因果關係。確切地說,正因為我們擁有品質,地球對我們產生了引力。並不是“地球的引力創造了我們的品質”!

設想我們離開地球的束縛,遨遊在太空之中,此時地球的引力已不復存在,但我們的質量並未隨之消失。

這便揭示了質量的本質——它是宇宙間所有物質的固有屬性。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品質呢?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有些無足輕重,但它背後牽涉到的卻是宇宙的深邃奧秘。

牛頓對品質的定義相對簡單,更易於我們理解。

牛頓第一定律,也即慣性定律,是這樣描述的: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牛頓第二定律表述為:物體加速度與作用力成正比,與品質成反比,數學表達式是F=ma。

牛頓的定律將質量描繪成一種物體的物理屬性,該屬性決定了物體在外力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的程度,一個具有品質的物體會傾向於保持其原有狀態,除非有外力作用迫使其改變。

儘管牛頓的定律簡潔明瞭,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但它並沒有進一步闡釋質量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然後,愛因斯坦關於品質的闡釋則更進了一步,他告訴我們質量實際上就是能量。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體系中,質量被明確定義為能量,同時體系還探討了時間、空間、光、物質和能量這些基本概念,認為它們是一體的、互相依存的。

換句話說,時空中必然存在物質,而物質也不能脫離時空而存在。

愛因斯坦對質量本質的描述簡單粗暴,用著名的質能方程式E=mc平方直接點出了質量的本質——能量等於品質乘以光速的平方。

原本我們認為品質和能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然而兩者間的緊密聯繫出乎我們的意料。

光速是一個極大的數值,因此光速的平方更是巨大。這就意味著,哪怕是微小的品質也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時釋放的巨大能量就是從質量轉化而來的(儘管這種說法並不十分嚴謹,只是為了便於理解,稍後我們會進一步解釋)。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讓我們明白,品質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就如同一種事物的不同表現形式。

很多人對質能方程的理解僅限於此,卻未曾深究質能方程背後隱藏的深刻奧秘。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挖掘。

質能方程雖然闡明瞭質量的本質,但並沒有詳細解釋品質如何轉換為能量,那麼能量又是從何而來呢?

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深入探索構成物體的最基本單元,即微觀世界。

在學校里我們學過,世間萬物由原子構成,而原子曾被認為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但隨著科學的深入,我們發現原子也是由更小的亞原子粒子構成的。

如今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圍繞其運動的電子構成,原子核則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則由誇克構成。

誇克和電子在現行的物理學體系中被視為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而在粒子對撞機中,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其他基本粒子,通過對這些粒子的分類,構建了粒子標準模型。

有了粒子標準模型,我們就可以理解所有這些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自然界的四種基本力,而基本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正是一個物體能量的主要來源。

那麼,這四種基本力分別是什麼呢?

首先,電磁力。電磁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一種力,除了引力外,我們感受到的大多數力,如摩擦力、機械力、彈力等,其實都是電磁力。電磁力通過光子傳遞。可以這樣來形象地理解電磁力:光子在原子中被不斷地傳遞和撞擊。

其次,強力,也被稱為強相互作用。強力將中子和質子緊密地束縛在一起,同樣也把誇克束縛在一起。可以這樣來形象地理解強力作用:一種名為膠子的基本粒子像膠水一樣把三個誇克緊密地粘合在一起,形成中子或質子。在這個過程中,誇克相互間會變換顏色。

強力是四大基本力中最強的一種,它能把帶正電的質子捆綁在一起,也能將三個誇克束縛成一個整體。強相互作用所涉及的過程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這能量等同於將質子和誇克束縛在一起的束縛能,想要分開質子就需要克服這種束縛能。同時,想要把兩個核子結合在一起也需要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就是核能。

第三,引力。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體驗著引力的作用。在粒子標準模型中,引力是通過引力子傳遞的,儘管引力子目前還只是理論上的存在,科學家們尚未找到其存在的實證。

第四,弱力,或稱為弱相互作用。核輻射中最常見的貝塔衰變過程就是弱力作用的結果,這個過程是通過傳遞能量的玻色子來實現的。

正是因為這四種基本作用力的相互“粘結與排斥”,才形成了我們所見的物質世界,這些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巨大能量,通過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被轉換為品質。

但有一個問題,科學家們在計算中子和質子的質量時發現,通過強相互作用產生的能量轉換成的質量佔據了中子和質子品質的99%,剩下的1%的品質肯定是誇克自身的品質,那麼這部分品質從何而來呢?

於是,希格斯機制應運而生。

起初,科學家們認為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無品質的,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電子和誇克這樣的基本粒子實際上是有品質的,它們的品質從何而來?

希格斯機制提出,宇宙中存在一個無處不在的場,即希格斯場。電子和誇克等費米子在希格斯場中的運動獲得了品質。具體而言,希格斯場的擾動會產生希格斯粒子,也稱為“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與大部分基本粒子發生作用,讓本應以光速運動的基本粒子減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品質。

可以這樣來形象理解希格斯機制:想像一片平靜的海洋,當海洋受到擾動時會濺起水珠,這些水珠就相當於希格斯粒子。水珠對海洋中的物體造成撞擊,使其減速並獲得能量,即品質。撞擊力度越大,獲得的品質也越大。

而光子和膠子這樣的基本粒子不會與希格斯粒子發生作用,因此它們始終以光速運動,沒有靜品質。一個基本粒子是否會與希格斯粒子發生作用,取決於其內在的屬性,例如自旋和角動量等。

事實上,物理學家希格斯早就預言了希格斯場的存在,直到2012年,科學家們才找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證據,從而證實了希格斯場的真實性。希格斯也因此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總的來說,質量的本質就是能量。雖然質能方程告訴我們品質和能量是等價的,但能量才是最根本的,質量僅僅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