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味是清歡
更新于:2025-03-26 02:15:04

本文轉自:濰坊日報

  ◎薛靜

  據考據,中國歷史中,百姓正式開啟一日三餐制,是從宋朝開始的。在此之前,按照規定,百姓只能一日兩餐,諸侯可以一日三餐,皇帝則是一日四餐。吃的餐次多了,自然花的心思也就更多。從“吃貨”詩人蘇東坡,到“細節大師”楊萬里,再到舞刀弄槍的辛棄疾,都寫下了大量關於食物和烹飪手法的詩詞。即便是到南宋後期,內憂外患、國力衰弱之際,也依然出現了《山屋清供》這樣的飲食奇書。

  《山家清供》的作者是林洪,自稱是北宋著名隱士、以“梅妻鶴子”聞名於世的林逋七世孫。“山家”為山野人家,“清供”指清淡典雅的食物,因此此書講的就是山野人家的清雅吃食。當然,如果是表面字眼上的山野人家,那可能就是挖野菜吃餅子,粗茶淡飯僅作果腹之用。但是放在林洪這兒,山野人家其實是自謙,估計是為了表達自己淡泊明志的處事之態。這一點,從食物的命名就能看出,畢竟能寫出“碧澗羹、冰壺珍、湯綻梅”這些名字,又懂得用浸過白梅、檀香的水和面作馄饨皮的人,怎麼會是不通飲食的鄉村野夫呢?

  翻開《山家清供》,就像翻開了一本宋朝的飲食指南。書分上下兩卷,共104節,收錄了山野中四季出產的蔬菜、水果、肉類,每一節都有單獨名稱,既有菜、羹、湯、飯、餅、粥、糕團、點心等食物種類,也有煎、煮、蒸、拌、腌等多種烹製方法,還有各種風味特點、由來典故等,讀起來妙趣橫生。遐想美味之餘,令人忍不住想跟著一起動手,做上一桌“金飯”“玉湯”,把山海之味盡數兜進去。

  林洪是蘇東坡的“粉絲”,很多食物名都因蘇東坡而來。比如豆粥、蟠桃飯、黃金雞、玉糁羹、傍林鮮、元修菜、驪塘羹、東坡豆腐、牛尾狸、茶供、碧筒酒、木魚子等,粗略數數就有12種之多。不僅是因為蘇東坡愛吃會吃,創造了無數新“食譜”,還因為蘇東坡在宋朝的文壇、政壇都屬於獨一份的存在,上可至廟堂為帝師,下可於村郊開荒地,其曠達自在的性格影響了後世很多人。尤其那句“人間有味是清歡”,蘇東坡借清茶野餐表達了歷經風雨之後的人生態度。士人如林洪,想為時局做點什麼,但個人又無力扶大廈將傾。失望憤怒之餘,大概也只能寄情山野,希望成為蘇東坡那樣的人物了。

  而這些與蘇東坡有關的美食中,元修菜是一道很特殊的存在。林洪說自己每次讀蘇東坡的《元修菜》,都很想知道這個菜到底是什麼,問了很多人,哪怕是經驗豐富的老農,也沒有答案。直到有位朋友從四川回來,說元修菜就是四川人說的豌豆。糾結許久的問題終於有了確切答案,林洪內心喜悅之情可想而知,他也因此寫下:“君子恥一物不知,必遊歷久遠,而後見聞博。讀坡詩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

  由一道元修菜,林洪與蘇東坡有了思想交集。幾百年以後的現在,我們與林洪,也因為某些流傳至今的菜,同樣有了情感交集。比如“沆瀣漿”。現在提起“沆瀣”兩字,多為貶義,但在宋朝,這是一道皇帝都讚不絕口的醒酒湯,只用甘蔗、白蘿蔔煮製而成。比如“撥霞供”。其實就是今天的火鍋雛形,把肉放進煮沸的鍋中,熟了就可撈出食用。比如“蟹釀橙”。取熟透的柳丁,掏出橙肉只留橙壳,再將蟹黃蟹肉填進橙殼中,用醋、酒、水蒸熟。這道菜也是近兩年的餐飲“網紅”,出現在了很多酒店的必吃榜單上。我曾看過複刻視頻,美食博主怎麼做都不好吃。幾經周折,博主從南宋的古畫上推斷出當時的“橙”其實是一種柚子,並非現在我們常說的柳丁。換成湖南產的香柚之後,蟹釀橙果然色香味俱全。至此,我們與林洪儘管相隔千年有餘,但對美食的欣賞,在此刻達成了高度一致。

  對吃,中國人向來有自己的理解。無論是“民以食為天”,還是“開門七件事”,都足以說明“吃”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山家清供》則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基礎上又精進了一個層次,將吃與人生態度結合到了一起。“食無定味,適口者珍”,林洪借“冰壺珍”這道菜,表達了對“吃”的態度。餓了之後的東西最好吃,哪怕只是剩飯剩菜;渴了之後的東西最好喝,哪怕只是雪水雨水。適合自己需要的,才是最好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