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古人筆下的春遊。
《江蘇地方文化史·蘇州卷》
春天的馬蘭頭。 (視覺中國供圖)
春到瘦西湖。 (視覺中國供圖)
□ 本報記者 於 鋒
大地回暖,陽光明媚,江蘇迎來了一年中最好的季節,這幾日,江蘇各大城市也紛紛官宣“入春”。乘著驕蕩的春風,來到戶外,登山 Tōqing,賞花遊春,是千百年來江蘇人的風雅傳統。在“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推出的《江蘇文庫》中,有很多古代典籍生動記錄了江蘇人的“春遊”故事,描繪出一幅幅“春到江南”的美妙圖景。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桃紅柳綠,草長鶯飛, 在明媚的春光中,帶上家人,約上三五好友,踏青賞花,這是江蘇人迎接春天的“儀式感”。《江蘇文庫·研究編》編撰的《江蘇地方文化史》記載,在古代的南京、蘇州、無錫、揚州等地,人們將三月初三上巳節視為“春遊日”,除了祓禊、禊飲等貴族士大夫熱衷的雅事外,平民百姓更喜歡在這一天集體“春遊”,在無邊春光中游目騁懷,放鬆心情。
六朝時的南京,人們在三月三這天來到九曲清溪之畔,十里秦淮之濱,取水沐浴,蕩滌心胸,追逐嬉鬧。明代以後,牛首山成為南京人“春遊”首選目的地。明太祖朱元璋就曾於三月初三,帶領大臣和百姓們踏遊牛首山,山上山下,彩幄翠帳,人流如潮。“春牛首,秋棲霞”成為南京民間人人熟知的諺語。
收入《江蘇文庫·史料編》的《歲華憶語》是南京籍學者夏仁虎客居京華時回憶故鄉風情的文集,書中這樣描繪20世紀初南京人三月三春遊習俗:“人家率於是日(三月三)詣雨花臺永寧泉品茗為樂,泉水清冽,足湔煩渴,往往談笑竟日,看夕陽而歸。”雨花臺山不算高,但景色絕美,是踏青尋芳的好去處。南京人遊春之餘,來到有“江南第二泉”之稱的永寧泉前品嘗新茶,泉水清冽,沁人心脾,不知不覺,一天時間過去了,大家要玩到夕陽落山才不捨離去。
“二月天楊柳醉春煙,三月三來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間四月的天”,歌曲《上春山》的走紅,反映了很多人將爬山作為春遊的首選方式。江南每一座城市都有作為“春遊目的地”的小山。無錫人在這一天要登惠山、鴻山、鬥山、西高山、軍嶂山,所以有“三月三,西高山;三月三,軍嶂山;三月三,上鴻山;三月三,爬惠山”的民諺。收入《江蘇文庫·精華編》的《清嘉錄》中說,春天裡,蘇州人“遊玩天平、靈岩諸山者,探古跡,訪名勝,兜輿駿馬絡繹於途。虎丘山下,白堤十里,彩舟畫楫,銜尾以游。”《江蘇文庫·史料編》收錄的《百城煙水》中則說,“二月始和,虎丘、天平、觀音、上方諸山,遊人最盛,竹輿輕窄,上下如飛。”
園林是蘇州的特色,除了遊春山,“遊園林”也是清代蘇州人春遊的選項。《清嘉錄》載,“春暖,園林百花競放,閱人索掃花錢少許,縱人遊覽,士女雜遝,羅綺如雲……亭觀台榭,妝點一新,尋芳討勝之子,極意留連”。人們給園林的守門人一點“掃花錢”,就能入內參觀遊覽,前往園林遊春的人潮如織,園林門前竟形成集市,“隨處各有買賣趕趁,香糖果餅,皆可人口,瑣碎玩具,以誘悅兒曹者,所在成市。”
早在唐代,揚州就是人們春遊的首選目的地。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為唐代以來的揚州春遊做了最好的代言。《江蘇地方文化史·揚州卷》記載,揚州的清明春遊之風舉世聞名,“清明前後三五日,郡人士女靚容冶服,游集勝地,陸行踏青,舟行游湖。”(萬曆《揚州府志》)明末張岱在《陶庵夢憶》中生動描繪揚州春遊:“長塘豐草,走馬放鷹,高阜平岡,鬥雞簇居,茂林清樾,劈阮彈箏,浪子相撲,童稚紙鳶……余所見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擬。”
春風先發苑中梅,
櫻杏桃梨次第開
春天是百花盛開的節日,古人將百花仙子的節日就定在春天,這就是農曆二月十二的“花朝節”。《江蘇地方文化史》記載,揚州、鎮江、蘇州等地都流傳有趣的花朝節民俗。《鎮江卷》記載,二月十二這天,民間孩童“撲蝶”取樂,文人墨客寫詩作畫,歌詠百花。人們用紅紙紅布做成三角小旗插在花盆裡,或用紅紙包裹花梗,以慶祝百花生日,象徵對花神的酬謝。揚州也有類似民俗,清代儀徵文人厲惕齋在《真州竹枝詞》中有一首《花朝裁紅木》這樣寫:“昔日戲將羅綺集,今朝都用剪刀分。攀枝系入東風裡,一片紅雲倚綠雲”。在蘇州,虎丘一帶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花農聚集地,二月十二是百花生日,女孩子們剪紅紙黏在花枝上,謂之“賞紅”。花神廟裡,花農祭拜花神,提燈夜遊,通宵達旦,稱為“花神廟會”。
春天裡的花卉次第開放,美不勝收。冬天還沒結束,梅花就已傲雪怒放,暗香浮動。南京的龍蟠里、靈谷寺,蘇州的香雪海、光福山都是歷史上江蘇著名的賞梅勝地。《江蘇文庫·書目編》中收錄《鄧尉探梅詩》《光福梅枝詞》《范村梅譜》等和梅花有關的著作。南宋著名詩人、蘇州人范成大的《范村梅譜》,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梅花科學專著,記錄了江梅、早梅、寂城梅、消梅等當時著名的梅花品種;明代南京文人顧起元的《客座贅語》收入《江蘇文庫·史料編》,書中提到了當時南京人喜愛的玉蝶、綠萼等梅花品種。“梅花之盛,無如靈谷塢中。盡一塢皆梅花,參差錯落不下千株”,顧起元還記錄下明代南京最負盛名的賞梅勝地——梅花塢。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相傳蘇軾的這首《惠崇春江晚景》就是寫於靖江。桃花也是春天的標誌性花卉。江蘇觀賞桃花的地點也是數不勝數,最具知名度的應該就是蘇州桃花塢。翻開《江蘇文庫·精華編》收錄的《唐伯虎集笺注》,我們讀到明代畫家唐伯虎的《桃花庵歌》:“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來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這位居住在桃花塢的明代才子雖命運多舛,但屋前屋後的桃花春水,終究為他的人生添上了幾抹亮色。
如今,興化千垛景區是全國聞名的觀賞油菜花的勝地,但明代之前,人們並沒有太重視油菜花的審美價值,而更願意將菜花和蝴蝶組合,作為春天的生動象徵,比如楊萬里的名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明清時代,江蘇文人逐漸將油菜花作為春天的重要觀賞花卉。出生於如皋的李漁喜歡油菜花,他在《閑情偶寄》中說,菜花“一氣初盈,萬花齊發,青疇白壤,悉變黃金,不誠洋洋乎大觀也哉!當是時也,呼朋拉友,散步芳塍,香風導酒客尋簾,錦蝶與遊人爭路,郊畦之樂,什佰園亭,惟菜花之開,是其候也。”清代的蘇州文人也喜歡油菜花。收入《江蘇文庫·精華編》的《浮生六記》中,就有沈復夫婦準備了酒菜和茶,雇了餛飩擔子(暖酒熱菜煮茶),和三五好友一起前往南園看菜花的趣事,看沈復筆下南園的菜花有多美:“是時風和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春天,在眼睛里,也在舌尖上。翻讀《歲華憶語·春酒》,就如同坐在了100多年前南京人家的早春餐桌旁:“蔬則鐘山之白芹,其芽肥如抽玉簪;韭黃如蠟筍,大如指;雷菌如鈕。野蔬則薺菜、馬蘭頭、枸杞芽,皆先春而生,甘肥香美……”春天是野菜上市的季節,民間有所謂“七頭八腦”之說。一種說法認為,“七頭八腦”是指枸杞頭、馬蘭頭、薺菜頭、香椿頭、苜蓿頭、豌豆頭、小蒜頭、菊花腦等。《江蘇文庫·史料編》收錄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清末民初龔乃保的《冶城蔬譜》等,記錄了一大批野菜的名稱和烹飪方法,反映了南京人對野菜的鍾愛。
在《隨園食單》中,袁枚興趣盎然地書寫下馬蘭頭的吃法:“馬蘭頭菜,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膩後食之,可以醒脾”。龔乃保的《冶城蔬譜》詳細描述了南京地產24種蔬菜,其中包括多種野菜。枸杞頭是枸杞的嫩薹,“春初嫩薹怒發,長二三寸,炒食,涼氣沁喉舌間”。春天炒一盤枸杞頭,吃起來苦中帶甜,據說還有明目去火的功效;菊花葉,又稱菊花腦、菊花澇。《冶城蔬譜》載:菊花腦“開小黃花,有香。其嫩薹中蔬料,叢生菜畦旁,春夏尤佳。帶露采擷,指甲皆香,自成馨逸”。江南人都曉得,菊花腦可清炒,也可做菊花腦蛋湯,清香中略有草藥的苦澀,解毒去火。
不單單在南京,江蘇其他城市的人也喜以春天野菜入饌。《江蘇地方文化史·南通卷》中說,春天,南通人會採擷田野、渠邊、屋簷下的野菜,如枸杞頭、香椿頭、野芹菜、薺菜、芥菜、苜蓿、馬蘭頭、馬齒莧、黃花兒、魚腥草等,以別樣的風味成為特色土菜。
青團也是屬於春天的美味。《江蘇地方文化史·無錫卷》中說,無錫的青團制法一般為“抱青草為汁和粉作糕團,色如碧玉”,或“以米粉和艾汁制青團”,內有豆沙餡料,清甜可口。此外,江南還有水裡的,清明節前的螺螄肥美鮮嫩,民間因而有“清明螺,肥似鵝”之說;腌篤鮮更是典型的春天美味,剛上市的春筍與鹹肉一起燉煮鮮美無比,亦可添加百葉結、萵苣,一鍋湯鹹香鮮美,滿滿的春天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