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四川日報
季候
春天的顏色
□何一東
正月初七那一天,正是人日,春和景明。忽然心動,獨自前往成都杜甫草堂和浣花溪公園一遊。但見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到處洋溢著快樂祥和!
令我眼前一亮的是,浣花溪畔,紅梅已盛開,在水前、坡上、路邊、叢中,傲嬌地展示自己的俏麗模樣。一樹樹紅梅,像早春的使者,令人驚喜雀躍。我想起宋朝詩人王十朋寫紅梅的詩:“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猶余雪霜態,未肯十分紅。”是啊,現在還是春寒料峭,樹上的紅梅,一半顏笑,一半含苞待放。佇立樹下,唯暗香浮動,清爽淡雅,別有一番味道。
每年春天紅梅綻放之時,我於欣喜之外,更多感受到的是時光的飛逝。“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春天,人們愛出遊,愛在花前拍照,其實就是珍惜一年中大自然最短暫的美好,珍惜人生如單程列車的寶貴時光!
在一株鮮豔的紅梅樹下,一位容貌昳麗、身著淺白色印花漢服、披著白色紗布蓋頭的姑娘正在拍照,她手裡或拿著一個凈瓶,裡面插著一小枝海棠花,或提著一隻寫著“四時良辰”的燈籠,舉手投足之間,盡顯美麗優雅。她很打眼,很快就圍上來眾多遊人對著她一邊拍照、攝像,一邊嘖嘖稱讚。我注意到,其中不少是大爺大媽。
圍觀拍美女的人越來越多,給姑娘拍攝的專職女攝影師反而被“喧賓奪主”,多次被碰撞。急得她直呼:“各位大爺大叔大媽,請你們後退一下,別擠了,別影響我拍照,人家是付了費的。”眾人皆笑,姑娘也抿嘴笑了。紅梅美麗,姑娘可愛,兩者合二為一,嬌羞動人。這情景,似如宋代詩人梅堯臣所言:“家住寒溪曲,梅先雜暖春。學妝如小女,聚笑發丹唇。野杏堪同舍,山櫻莫與鄰。休吹江上笛,留伴庾園人。”
作為攝影愛好者的我,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在不打擾攝影師拍攝的前提下,乘隙“免費”對著姑娘拍照。姑娘不急不躁,安靜祥和,任由“長槍短炮”來襲。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且不論年紀大小。姑娘拍完照快離開時,眾人也意猶未盡開始散去。我上前請姑娘一起合個影,沾沾節日的喜氣。姑娘莞爾一笑,點頭同意。
幫我照相的是一位大媽,她很認真地拍照。當我向她致謝時,大媽望著姑娘感慨地說:“這個妹兒長得好乖,服裝也好看,我都想和她合影了。看見她,就想到青春的美好、春天的美好!”我仔細看大媽,看上去已有六十多歲,但五官和衣著打扮仍不失一種溫婉的氣質,想必她年輕時也形象不錯吧。此時此刻,在這紅梅照亮春天的季節,一定喚起了她對年華老去的惋惜和自己往昔歲月的回憶……
元宵節後不久,兩位來自安徽和深圳的朋友休假到成都。我和另一位朋友陪他倆到望平濱河路、東門碼頭、太古裡及李劼人故居紀念館走走看看。雖然他倆不是第一次到蓉城了,但對成都的喜歡和對友人的惦記卻使他們來了還想再來,而成都日新月異的變化也令他們驚喜。
春來了,錦江的水更綠更柔;兩岸的白鷺輕盈展翅,像畫家在塗抹水墨丹青。在濱河路,一隻大喜鵲站立在榕樹上響亮地“喳喳”鳴叫,我笑道:“很久沒聽到喜鵲的聲音了,有客自遠方來,好兆頭,它在歡迎你們哟!”安徽朋友對著它拍了一張照片,哈哈一笑:“這是春天的聲音,太悅耳了!”深圳朋友朗聲道:“喜鵲聲唶唶,俗雲報喜鳴。”
走在充滿時尚氛圍的商業區——太古里,在春日的暖陽裡,一些女孩已穿上短裙短褲,長髮飄飄,笑容綻放,春天的顏色在她們身上盡情展現。而太古里縱橫交織的里弄、開闊的廣場空間,洋溢著春天的氣息,令兩位外地朋友目不暇接、連聲讚歎,不停地打卡拍照。
作為文化人,來成都還應該去李劼人故居紀念館看看。
昔日李劼人故居大門外的農田、堰塘,如今已打造成“東門市井”,以李劼人先生筆下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場景為中心,通過公館建築群、下沉集市廣場、鋪板小館、老式茶鋪、涼亭水榭等,生動再現了老成都的市井生活場景。我們在“菱窠茶舍”坐下,竹椅木桌,每人一碗“三花”蓋碗茶,我向兩位外地朋友解釋了成都人喝“三花”茶的來歷,他們一邊聽一邊品,喝得津津有味,笑言“收穫滿滿”。
此時,下午的陽光曬得人身上暖洋洋,我們幾位大叔圍坐在一起,說著知心話,都有一種心有靈犀的幸福感!雖然彼此遠隔千里,但這又有何妨?友情的紐帶早已將我們牢牢牽住。亞里士多德說過:“摯友如異體同心。”我想,我們之間的友情,就像這春天的顏色吧,美美的,爽爽的,充滿了熱情、希望、活力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