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嶼古井與甌江 為何“井水不犯河水”?
更新于:2025-03-26 04:00:43

本文轉自:溫州都市報

解說“溫州字”,讀懂這座城。《說溫解字》欄目將通過與溫州相關的字(詞),帶著同學們踏上溯源歷史的尋覓之旅,一起探索甌越山水文脈,領略優秀傳統文化。本期解讀的關鍵詞——井水不犯河水。

看過《紅樓夢》的同學是否還記得,在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說過一句“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井水不犯河水”用來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經典名著中的這句話,其實可以在江心嶼上找到印證的註腳。

江心嶼位於甌江之中,四面都被甌江環繞。甌江水鹹滷,島上的幾口古井卻始終甘冽清甜。很明顯,江心嶼古井的水源並沒有受到甌江水的影響。

那麼,江心嶼古井的水源究竟來自何處?

七口古井呈北鬥狀

南宋時期,江心寺名聲大振,香客眾多,島上的僧人們為滿足用水需求,陸續挖掘出七口可供飲用的泉井。從佈局上來看,這七口古井與北鬥星圖十分相似,一到五號井就像鬥口,六號井和七號井則如鬥柄。

一號井名為“回環泉”,位於英國領事館西側,始建於宋代。相傳這口井投錢則溢,俗雲迴環水,飲之者必再來,故得名“回環泉”。

二號井又稱“宋井”,位於東塔山西麓,井後有一青石碑。井壁上有二重環狀石刻觀音大悲懺等經文一千五百余字,並有“皇宋元祐七年壬申二月初三日住持宗達立”等字樣。井水至今清澈甘冽,堪稱孤嶼珍泉。

離二號井不遠處有一塊開闊的空地,這裡便是三號井“海眼泉”位置。海眼泉,俗稱東井。清《乾隆府志》記載:“甌中泉味以翠微山玉眉泉、松臺山金沙井、孤嶼海眼泉為最。”南宋時期,因江水鹹不可食,清了禪師掘井得泉,清冽甘甜。後來,這口井還得到了明代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的垂憐,文徵明書“海眼”二字,鑶於井闌。泉以字名,景以人傳,“海眼泉香”遂成江心十景之一。海眼泉保留了井沿旁邊的木架、輪軸以及系有繩子木桶,這便是古人取水的傳統裝備。

在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可以找到四號井和五號井。四號井在紀念碑西南角的花壇里,並不顯眼,也無名字。這口井雖年代久遠,但保存尚為完整,井水清冽。現在主要作為生活洗滌用水。五號井“思源泉”在紀念碑右側,同樣始建於宋代,井水清冽可飲但無現代取水設施。

六號井“般若泉”在江心寺大殿的東側院內。般若是梵文音譯,在佛教裡是智慧的意思。這口井的水源十分充沛,井內設有現代取水設施。在古時,若遇到溫州城區大旱,在南岸的溫州城區百姓都會渡江來這口井或七號井“琉璃泉”取水解困。

說到“琉璃泉”,它位於江心嶼西塔山東麓的溫州市革命歷史紀念館內,俗稱西井。琉璃泉的水質至今令人津津樂道,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有時還會取琉璃泉水泡茶飲用。

古井的源頭在哪裡?

介紹完這七口古井之後,回到我們最開始討論的話題: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嗎?若真是如此,江心嶼的水源從何而來,為何古井能歷經千百年而不枯竭呢?

從地質學原理來看,“井水不犯河水”是真實存在的。有些水井的水源來自地下水,如果靠近河流,就容易受到河水位的影響。但有些井水的水源是來自數十米以下的地下承壓水,例如早期溫州龍灣的一些水井,深度可達七八十米,最深的達到上百米。這類井水的水源來自地下深處,中間存在隔水層,十分穩定,與地表河流的水位漲跌毫無關聯,不受其影響。

有專家推測,江心嶼東園附近有一條北東向的斷裂構造經過,此處裂隙眾多,岩體較為破碎。東西雙塔所在的山體是兩個小山包,而小山包恰好處於斷裂構造經過的位置,東西雙塔的地下實際上是相連的,中間正是後期填川建成的江心寺。江心嶼井水的來源,極有可能是基岩裂隙中的水,這些基岩裂隙水“儲存”於斷裂破碎的岩體之中;也有可能是深層的承壓水通過斷裂構造帶裂隙溢出,再通過特定的地質構造通道,緩慢地補給到井中。由此可見,江心嶼的古井與甌江確實分屬各自獨立的系統,真正做到了“井水不犯河水”。

從古井水源的補給速度和補給水量來分析,江心嶼大部分的水源或許來自附近大面積的山區,也就是永嘉山林。雨水在永嘉山林彙集後,經地下岩層輸送到江心嶼的古井中。由於地下水富含大量礦物質且無污染,嘗起來就似乎會有些甜味。

本版主持:“好學”姐 連佳佳

話說“之交”
話說“之交”
2025-03-26 03:13:01
珞珈山櫻花
珞珈山櫻花
2025-03-26 03:14:00
婺源汾水的文化基因
婺源汾水的文化基因
2025-03-26 03:14:21
珍藏一幅畫
珍藏一幅畫
2025-03-26 03:14:25
能不憶蘇祠
能不憶蘇祠
2025-03-26 03:14:26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5-03-26 03:27:15
一手煙火 一手詩意
一手煙火 一手詩意
2025-03-26 03:29:32
春在溪頭薺菜花
春在溪頭薺菜花
2025-03-26 03: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