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哭”和“忍住不哭”的孩子誰佔優勢?有3點差距很明顯
更新于:2025-03-26 03:25:50

01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

閨蜜家的小奶油是一個敏感又情感豐富的小男孩。

閨蜜常玩笑說,“別人都說女人是水做的,我們家奶油多半是變質的吧,換了個性別,但也是被水泡大的。”

被水泡大的小奶油最近又填滿了閨蜜的“槽點”。

閨蜜接到了小奶油老師的語音電話,說孩子太脆弱了,遇到一點小事就淚眼汪汪的,有時老師沒有批評只是提醒,他的淚珠子就開始刷刷地砸地。

昨天最誇張,老師只是輕輕說了一句“這樣不行哦,下次不可以”,小奶油便開始抽抽搭搭地落淚,到後來直接“嚎”得個驚天動地,搞得老師哭笑不得,連連安撫。

老師希望家長在家多關注一下孩子的情緒問題。

閨蜜說,聽到老師的描述孩子是如何哭的,自己心還沒來得及疼,頭先疼了!

“小奶油這樣子,要怎麼管?我說,他也哭!我罵,他更哭”,說到這,閨蜜只剩下耷拉著腦袋嘆氣了。

有個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對父母來說還真是個挑戰。

02

“忍住不哭”的孩子更好嗎?

在我們經歷過的生活場景里,一個人總是哭唧唧的,我們會覺得這個人很軟弱,而那些把總把眼淚藏在心裡的人,給人的印象往往更堅強。

這樣看來“忍住不哭”的人,好像在我們簡單判斷一個人的過程中,更占上風。

但如果真有個“忍不哭的”的孩子,父母真的就能鬆口氣嗎?

正好在辦公室里,我問了問周圍的同事,“如果孩子遇事,總是忍住不哭,你們怎麼看?”

同事B:“這樣也不好,有情緒,沒有出口,心理會出問題的吧?性格會不會變得古怪哟!“

同事C:”堅強和逞強還是有區別的吧,如果明明很難受了,我情願他哭一場。”

看來,在父母心裡未必都支援孩子“忍住不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神經,孩子的外在表現自然被父母看在眼裡,但現在孩子的內在需求也越來越被父母放在心上。

其實和“動不動就哭”的孩子相比“忍住不哭的”的孩子情緒波動並不會更小,他們想要釋放的感受反而更多。

03

父母怎麼看待“哭”,孩子怎麼哭給你看

大多數情況下,只看行為的結果,更多的父母會對孩子經常的哭泣行為表現出煩躁,但在批評或者糾正孩子時,看到孩子倔強的忍住不哭,父母們同樣會有權威被挑戰的感覺,如果孩子是在別處受了委屈,還忍住不哭,父母又會擔心焦慮。

父母在孩子哭這件事上,關注的傾向不同,導致了父母的對待孩子哭泣的態度不同,父母的態度,又進一步影響孩子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是哭多一些,還是忍多一點。

04

“動不動就哭”和“忍住不哭”的孩子大不同

“哭”與“不哭”都是孩子在處理問題時的不同方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簡單說清那種方式更好,但”動不動就哭“和”忍住不哭“的孩子的確有很多不同,特別是這三點很明顯:

不同一:心理韌性不同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更容易把情緒上的波動即時表現出來,需求更容易被關注的同時,因情緒受到指責的情況也更多。

特別是當孩子過度依賴哭泣,作為表達情緒的唯一方式,他們面對壓力時,對別人態度的期待,會大於對自己行為的認知,如果得到的不是正反饋,心理上很容易破防。

“忍住不哭”的孩子,承受短期壓力的能力會強很多,韌性自然更強,但是從長期來看就容易積累未解決的心理負擔,在外在壓力之上,疊加壓抑之後內在壓力。

不同二:信任建立的模式不同

愛哭的孩子,能更快建立起,與照顧者的信任關係,他們是關係的信號的主動發起者。

因為頻繁尋求安慰,父母或其他看護者有機會給予及時反饋和支援。

忍耐不表達的孩子,雖然在情感上顯得更獨立,但也不輕易表露情感需求,可能在早期階段對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接納不夠,需要更多的引導來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在這過程中忍住不哭的孩子才被動把自己的信任和依戀需求釋放了出來。

不同三: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同

哭泣作為一種求助信號,讓孩子在面臨問題時更容易被關注。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多是夾雜著眼淚——頻繁地哭泣,頻繁地表達需求,以被滿足或得到協助收場。

強忍不落淚的孩子,在獨立解決問題時,表現更佳。

但這種獨立性有利也有弊,可能讓孩子因個性,錯過合作或解除誤會的機會,也易在無法自行解決困難時,感到孤立無援。

05

兩種不同特質的孩子,表達情緒“兵分兩路”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表現受到多方面的影響,這些表現有時甚至完全相反,但卻並不分高低。

適時哭泣和適當抑制情緒也不是絕對對立,關鍵在於如何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和處理方式。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可能成長為更外向、感性和同理心強的人,父母需要把關注點放在,避免孩子形成過於情緒化的行為模式上。

忍住不哭的孩子可能成為更為內斂、獨立和冷靜的人,但要注意避免過度抑制情緒導致情感隔離和疏離。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