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先擺脫私心的纏繞,學會包容,學會體諒
更新于:2025-03-26 04:27:07

01

以謙卑的心修鍊自己,幫助別人

偉大的人,儘管功成名就,也往往會保持一顆謙卑的心;越懂得以謙卑的心修鍊自己的人,也往往越容易接近成功,越能夠從成功走向偉大。

水,它總是向下,向下,可它卻流成了江河湖海;山,它總是沉默,沉默,可它卻在無言中聳立成一處風景;春很謙卑,它總是在淩厲的冬后悄然而至,可它卻溫暖了生命,催開了花朵;秋,它總是在喧鬧的夏後靜靜到來,可它卻帶來了收穫,帶來了果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一顆謙卑的心。

中國有句古話“謙受益”,這是稻盛先生一直信守的格言。他認為,不管我們擁有什麼、擁有多少、擁有多久,都只不過是擁有極其渺小的瞬間。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永遠都應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稻盛先生在經營事業時,一直以謙卑的領導者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在他的領導下創造了一個合作的團隊,並引導其走向和諧、長遠的成功。

謙虛的舉止、謙虛的態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資質。稻盛先生曾經說,人們往往會在取得成功、地位上升之後忘記了謙虛,變得傲慢,這個時候,“要謙虛,不要驕傲”就變得更加重要。權力與權威有時會使人道德淪喪、驕矜自大,或以高傲的姿態面對眾人,在這種人的領導之下,一個團隊或許能獲得短暫的成功,但不能持續地成長。

古語有雲,“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誇自敗,又增一毀”,這句話向我們闡述了謙卑的重要性。謙卑是一種交際態度,是一種人格修為,是一種精神境界,“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02

人人都有善行,才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人的內心充滿至深至純的幸福感,不是在滿足自我,而是在滿足了“他人”的時候,奉獻於他人,説明他人,並不僅僅只是對他人有利,終究還將有利於自己。

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容,也可以忍受簡單、樸素的日子,但離開了善心,卻足以讓他的人生擱淺和褪色。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在別人得到幫助的同時,我們自己也得到了滿足。

平時我們說起利他,聽起來好像有點過於偉大,其實一點也不。给小孩吃美味的食物,希望看見妻子喜悅的表情;讓勞苦一生的父母過得舒適,像這樣對周圍人的一點體諒、關心就已經是利他的行為了。

不論是為家人工作、説明朋友、孝敬父母那樣細小的利他行為或者一點點延展為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那樣的大規模的利他行為,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無論是點滴的善心還是偉大的善舉,都是拉近人與人的關係,讓世界充滿愛的一種途徑。

人類原本具備希望為社會、為他人做點什麼的善良之心,從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為,本著利他的真心,多一點關心,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善行,讓我們用愛與善建立起一個充滿溫暖的世界。

03

世上沒有一個東西是多餘的

所有的人都得到上天賦於的作用,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可以說每個人,每一個事物都有相同的存在的分量。每一個渺小事物都有其存在價值。

在日常的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當你需要某樣東西時,想起那是前幾天剛剛扔掉的,此時,不免會十分後悔:當初為什麼把它隨手給扔了出去,現在需要的時候又沒辦法再找回來了……

想到這裡,想起一句話:“世界上的任何東西,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是貴是賤,都各有各的用處,不要隨便就浪費了。”一滴水,一粒沙,一顆石子,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都有它們存在的理由,都有它們自身的價值,它們構成了這個完整而豐富多彩的世界。

萬物皆有所用,不管它看上去卑微得像棵草,還是渺小得像滴水。

一個人,不論你是男是女,是高大的,還是矮小的,長相漂亮的,還是相貌一般的,出生富貴家庭,還是來自窮苦人家……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雖然微不足道,只要你充滿自信,走出心理的陰影,你一樣能在同一片藍天下,沐浴明媚的陽光,擁有一片美麗的綠洲。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種職業也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如果你處在社會的底層,請千萬不要自卑,要緊的還是打破偏見,喚起自信,問題不在於別人怎麼看,關鍵還是你的精神面貌如何,在於你自己,怎樣按照你的實際,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一片綠洲、一片天空。

04

肉體的死法並不意味著個人真正的死去

就現代醫學的角度,判定死亡有三種定義: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及腦活動停止,但這三種定義都只是指肉體上的死亡。即使肉體毀滅,就存在的基本定義來看並非完全毀滅。但是他相信,只要宇宙的意志仍然存在,那麼,肉體死亡,並不意味著個人真的已經死亡,還有一種東西可以使一個人得到永生,那就是人的精神。

著名的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詩中這樣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的確,在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人,雖然他們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是,他們的精神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活中的一盞指路燈。

人的一生註定是要忙碌的,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就意味著我們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方式--求學、賺錢、結婚、工作、直至死亡。生活是可以改變的,只是我們未曾想過去改變他,固定的生活模式讓我們變得平庸、世俗。世上本沒有高雅,世俗的人多了,也便有了高雅,在短暫的一生中,除了物質的追求,最重要的是,能給自己保留一點高雅的東西。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一句話道出了人活著的意義。

不錯,人活著就要活出一種精神,活著就要活出一番風采。

宇宙是無窮的,時間是無盡的,世界是博大的,而生命卻是短暫的,每個人都如過眼雲煙。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都如一名步伐匆匆的使者,當生命走向盡頭時,我們如何讓有限的一生留下永恆的印記呢?那就是:進取做筆,無私為墨,點在博愛之紙上便成就了永世的絕唱!

05

沉醉在無窮的慾望中才是人生中的大不幸

人們可以滿足現實,但是慾望之心,卻永遠不會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之下駐足。貪欲讓人不斷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過度沉溺於貪欲的同時不知道吞噬了多少人的幸福。

你擁有多少?你缺少多少?大多數人在聽到這個問題時,腦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缺少多少,卻很少去考慮自己擁有多少。

這是為什麼?其實很簡單。因為這是每個人都存在的慾望驅使我們只看到“好的”。認為得不到的東西是最好的,是最美的,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景,這便是我們大家都存在的慾望。

慾望,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稻盛先生在一次演講中指出,不論眼前是否貧窮、是否罹患病痛,只要下定決心,誰都可以做到讓自己的心靈多一些平靜,讓自己的人格品質和靈性多一些提高。如果一個人的一生都生活在無窮的慾望中,那這無窮的慾望將會是他人生中的大不幸。

人活世上總有各種誘惑,要學會控制慾望,光采的世界誘惑太多,把持不住自己的心境,放縱慾望,為金錢權力,能得短暫之樂,但是必會後患無窮。

作為社會中的一個人,我們不能沒有慾望,但也不能使慾望之心泛濫,應該學會修剪慾望、控制慾望。這是這個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一般人在遇到經濟困難或生病時,心情往往會變得慌亂。然而,如果能及時改變自己的想法,比如,想到“窮有什麼關係,三餐還有飯可吃就滿足了”,人生觀就會遽然改變,生存的勇氣也會隨之湧現。就像這樣, 把慾望降到最低,你的生活將會有另一番幸福。

06

凡事都要先擺脫私心的纏繞

我想沒有哪個人喜歡與受罪多交往。既然如此,人人都討厭受罪,那就行動起來從源頭上制止自己犯罪,進而使自己不再受罪。只要人人都能自覺地放下自我的利益,隨時隨地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創造方便,給別人帶去幸福,你就有機會、有能力與憂愁煩惱、活受罪的生活說“再見”。

生活在這個形形色色的世界裡,大多數人都會被世俗包圍著,很少有人能心無雜念、心靜如水。面對生命歷程中繁雜的世故人情,每個人不免都會有些私心。但關鍵是,在自我的做人原則手冊裡,萬不可讓私心時時刻刻都纏繞著,否則,生活將會是一條解不開的結,最終會使自己走上窮途末路。

在人生的漫長歲月中,沒有誰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人總會犯一些錯。對於別人的錯,我們需要用寬容去化解不愉快,而不是時時刻刻關注著自己的利益,什麼都只為自己著想。這就是做人的一個重要原則,要擺脫私心,多為他人想想。讓私心纏繞,不僅會給別人帶來痛苦,也會給自己製造很多煩惱。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獲得多一點的好處,但是私心貪心也是有大有小的。如果為了私心而做出損人害人的事,那麼生命將會是沒有意義的。對待任何事情、任何人,都需要擺脫那不必要的私心,善良寬容地和別人相處,這樣便會得到他人的喜歡,與此同時,自己也會得到滿足和快樂。

凡事都要先擺脫私心的纏繞,學會包容,學會體諒,多一分無私,多一分奉獻,那麼生活必定會朝著有陽光的地方快樂而幸福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