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名士”與“隱身術士”白鷳
更新于:2025-03-26 00:25:57

本文轉自:鷹潭日報

  白鷳在華夏文化中象徵著吉祥、高貴。清朝時期,五品文官的官服上就繡有白鷳的圖案。白鷳還因其翎毛華麗、羽色潔白,贏得了文人墨客的青睞,常被寫入文學作品中,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作《贈黃山胡公求白鷳》。雲南哈尼族自古就流傳著關於白鷳的神話故事,甚至將白鷳視為民族圖騰,他們模仿白鷳起舞,創作了獨具特色的“白鷳舞”,並傳承至今。

  其實,一直以來廣為人讚頌的白鷳僅為雄鳥,這是因為雌雄白鷳的外貌區別極大,雄鳥高貴優雅,雌鳥卻其貌不揚。雄鳥有著鳥類動物中罕見且迷人的赤色裸臉、“V”字形的斑駁紋路,以及白如錦的羽毛和藍如墨的羽冠,走起路來長而潔白的尾羽隨風輕輕搖曳,舉止“穩健端莊”,恰如淡泊名利的“風流名士”。雌鳥外表雖不華麗,但它們有著更重要的使命。憑藉灰褐色的羽毛,雌鳥可以巧妙地融入灌木叢中,彷彿是大自然賦予的隱身術,它們在自己隱秘的領域築巢、庇護子女,確保族群的繁衍生息。

  在春季,雄鳥會出現強烈的領地意識,極具攻擊性,它們會因爭奪配偶而發生打鬥,並選出新任首領,其他雄鳥則會俯首稱臣。為了吸引雌鳥,雄鳥還會繞著雌鳥轉圈,做連續蹲下、站起動作或振顫羽翎,發出輕柔悅耳的叫聲。

  白鷳隸屬於雞形目雉科,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作為雜食性動物,白鷳除了食用植物的嫩葉、花、果實和種子外,也會食用昆蟲和蚯蚓,對於促進種子傳播和調控害蟲數量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白鷳還是環境指示物種,其種群的生存狀況是衡量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指標。

  江西陽際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十分適合白鷳棲息繁衍,保護區內布設的紅外相機時常能夠捕捉到白鷳集體覓食的優雅身姿,以及它們與黃麂同框覓食、悠閒踱步的珍貴畫面,充分表明陽際峰保護區內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破譯文物密語
破譯文物密語
2025-03-30 22:09:13
借歷史探幽人心人性
借歷史探幽人心人性
2025-03-31 07:29:45
僑批里的古城記憶
僑批里的古城記憶
2025-03-31 11:24:06
“水泥米古”
“水泥米古”
2025-03-31 11:26:25
純陽宮裡謁韋陀
純陽宮裡謁韋陀
2025-03-31 1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