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閩南日報
僑批里的古城記憶
編者按:僑批中記錄的老地名,不僅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喚起今人好奇心和懷舊情感的寶貴資料,讓我們得以留住對漳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一份珍貴記憶。
▶漳州中山路舊影 ◀一九四六年菲律賓寄漳州中山東路轉六石社王回僑批
▲漳州南門頭許木其僑批信箋 ▶漳州古城南門頭
▶漳州古城臺灣路 ◀一九四七年印尼寄往漳州城府口街徐厝巷僑批
◀檳城蔡萬榮寄漳州炮仔街陳啟茂僑批
▶炮仔街原龍溪師範學校後門舊影
翻開一封封泛黃的僑批,我們彷彿穿越時空,看到了許多的老地名。這些地名不僅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喚起今人好奇心和懷舊情感的寶貴資料,讓我們得以留住對古城的一份珍貴記憶。在傳統文化與建築日漸淡出人們視野的年代,當人們回想往昔的風景,只能從文字、圖片或如僑批這樣的文獻中尋找線索。
東門街:
從陸安到中山再到新華
在一封1946年農曆十一月初九,由菲律賓寄往漳州中山東路轉六石社王回先生的僑批中,附匯國幣肆仟元。信封上提到的“中山東路”,也就是現今漳州新華東路的前身東門大街。
民國八年(1919年),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委任閩南護法區工務局對漳州舊城市政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東城門前的街道被命名為陸安中樞,陸安是陳炯明的筆名。改造后,以陸安中樞為座標,向東、西、南、北輻射出四條拓直的街道。往東方向的東門街被命名為陸安東路,北伐軍入漳後,陸安東路改名為中山東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改為新華東路。東門街曾是出漳官道,當鋪、銀莊、金店、藥材店、布店等延綿數裡,十分繁盛,有“東門金”之美譽。
南門頭:
古城的商業明珠
有一封1936年12月由菲律賓經廈門“光遠信局”收寄至漳州南門頭的僑批,寄信人是海外的叔叔許田螺,收信人是內地侄兒許木其。信封上提到的“南門頭”位於澄觀道以北香港路南端,是古城的四大市場之一,素有“南門銀”之稱。這裡土產雜貨、民俗用品、風味小吃等行業十分興盛。舊時南門頭雲集各地客商,無論是南貨北運,還是北貨南調,大都要在南門九龍江碼頭轉運。閩南一帶生產的瓷器、農用工具、木材以及魚蝦、大米等物產在這裡轉運到石碼、廈門、龍岩及廣東的潮汕地區。
府口街與徐厝巷:
繁華與幽靜的交融
有一封1947年由印尼寄往漳州城府口街徐厝巷內門牌叁號的僑批。由客居印尼錫江的羅毓珊寄給家鄉的親人羅鍾根,批信先由海外的“珍豐信局”收寄,到達閩南僑批中心廈門的時間是1947年10月3日,然後由廈門“永和祥信局”收轉至漳州城。信封上提到的“府口街”即今臺灣路中段,是舊時漳州府衙前的一條大街。
府口街始建於唐,歷史上一直是漳州最繁華的街道之一,自古以來,這裡商肆林立,生意興旺。酒樓、文房四寶、老字型大小、名點小吃、講古場等彙聚於此,古街內錯落有致的閩南民居,中西合璧式建築,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位於臺灣路上的徐厝巷,則是另一番景致。與大街的喧鬧相比,這裏顯得十分幽靜。建於明代的徐氏家廟,古色古香的傳統民居建築,點綴其間的花草樹木,使小巷平添了幾分鬧中取靜之雅趣。
竹巷下:
曾經的商業繁華
有一封由菲律賓古島黃文華寄往漳州新橋頭竹巷下門牌第七號德興大寶號鄭謂清先生轉交黃致謀收的僑批。信封上的位址“竹巷下”,位於原廈門路與草寮尾之間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西面與廈門路大廟口相連,東面與草寮尾南浦亭相接。
竹巷下一帶的街市清代就已經存在,隨著廈門路(原稱醒民路)的興起,竹巷下作為廈門路向東的延伸段,在原古街巷的基礎上拓建而成。竹巷下內有中街仔、米市巷、打石街、南方巷、勞動巷等街巷,市肆興旺。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廈門電報局在竹巷下設電報分店。民國十三年(1924年),北洋軍閥張毅與臺灣人陳長福、陳長庚合辦信託公司,地址設於大路頭(廈門路),在竹巷下南方巷漳州軍械廠內以各種銀元改鑄劣質貳毫銀幣,作為漳州地區通用輔幣流通。1995年,竹巷下與周邊草寮尾、竹排沃、廈門路一起拆除,竹巷下地名由此消失,這片區域由重建的廈門路及江濱路取代。
下宮街:
神秘的消失與猜測
有一封由印尼泗水吳元皮寄往漳州下宮街吳清溪收的僑批,僑批由廈門及漳州“正大信局”收轉,寄付國銀陸拾大圓。下宮街位於何處?街道名稱何時消失?已經鮮有人知。詢問地方文史人士,有人認為下宮街為霞宮街的諧音,位於今打錫巷與霞仔巷一帶。
打錫巷主要歷史建築有文衡殿,文衡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主祀關帝聖君,附祀哪吒。舊時打錫巷以制錫器聞名,此外,街上百姓也從事錫鉑紙業,後來人們就習慣地稱此為“打錫巷”。也有認為下宮街為今民主路一帶,因為舊時這裡有座霞井宮。還有人認為在縣前直街一帶。這件民國時期的僑批,記錄了漳州城“下宮街”這一地名的存在。
炮仔街:
僑鄉特色的留存
在一封由檳城的蔡萬榮寄給漳州炮仔街陳啟茂的僑批。僑批1958年3月27日寄出,經歷23天,於4月20日來到漳州。僑批封左上角書“外付港幣50元”,背面長方形信戳上標有“注意領款處,漳州臺灣路府口街一三六號洪和安行內,電話一八二號,電掛0一八二”。
僑批上的位址炮仔街是一條位於漳州新華南路與北京路之間的東西向街道,至今尚存。炮仔街,顧名思義在古代就是一條以制鞭炮為主的街道。老街雖然不長,但僑鄉特色猶存,有華僑投資興建的僑芗劇場以及騎樓建築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僑鄉經濟十分需要海外僑匯,以增加國家外匯收入,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當時海外敵對勢力對我國僑批業實施各種禁匯或限匯政策,對華僑匯款回國的金額和次數採取嚴格的限制。
這件僑批不僅是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僑批業應對各種封鎖以及限匯措施的見證,僑批上的戳記“洪和安行”也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漳州城區僑批業資訊——即1958年在臺灣路府口街136號的“洪和安行”是一家經營或者兼營僑批的商行。
青年路:
西風東漸的印記
在一件1970年由甲坡(新加坡)寄漳州市青年路37號黃熟英的僑批。青年路上有禮拜堂、陳貴宗番仔樓、嘉濟廟等古跡,彰顯著老街西風東漸的光影和開放包容的烙印。漳州古城青年路132號的東坂後番仔樓,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陳貴宗的兒子陳啟裕從美國帶回的設計圖施工建造。這裡不僅是建築藝術的結晶,更是華僑歷史和文化的見證。
☉林南中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