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天津日報
重磅品薦
舌尖上的古今合璧(圖)
王小柔
|
《美食(第一集)》,王稼句主編,九州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 |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往往在忙碌中忽略了生活的細微之處,包括那些與味蕾緊密相連的美好記憶。《美食(第一集)》是一部彙集眾多名家關於飲食文化的隨筆集。書中內容涵蓋了流派、風味、成分、市廛、家常、菜餚、小食、糖果、蜜餞、茶酒、飲料、水果、習俗、行風、掌故、食單、著述等多個方面,收錄了趙珩、薛冰、韋明鏵等眾多名家的文章,從北平的河鮮到蘇州的蟹宴,從清季民國的廣州外江菜館到唐人街的朱大廚,每一篇都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地域特色。
現代社會,速食文化的盛行讓人們逐漸失去對食物的敬畏與熱愛。外賣平臺上,各種美食琳琅滿目,但它們大多是標準化生產的產物,缺乏手工製作的溫度與情感。相比之下,書中所描述的美食,無不蘊含著製作者的用心與智慧,提醒我們,真正的美食並非都來自山珍海味,而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細節的追求。
市井煙火中的詩意棲居
翻開《美食(第一集)》,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煙火氣息。趙珩在《北平的河鮮》中,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北平的水產市場與平民飲食。他寫道:“我小時候生活的五十年代,大抵還是三四十年代北平生活場景的延續。”北平的河鮮大多來自天津,普通人家平日里很難吃到魚蝦,只有在年節時才能偶爾解饞。“金啟琮先生曾說,就是當時能以‘鐵杆莊稼’維持生活的下層旗人而言,‘飯桌上能有羊肉、雞卵以為異味,平時則多以蔥、醬佐食’。”平時也並非沒有走街串巷售賣魚蝦的,源頭多從天津武清一帶進貨,主要是渤海灣的大對蝦,大多要經過兩三道手才到小販手中。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趙珩的家門外會出現叫賣對蝦的,論“對兒”賣,一般的三毛錢一對兒,最好的有一拃長,大約有六七寸,能賣五毛錢一對兒,這是不能還價的。即便如此,人們依然能在有限的食材中創造出美味,比如趙珩家的廚子馮祺做的炸大蝦外酥里嫩的口感,和對蝦餡燙面餃鮮美的味道,即便在今天回味,依然令人垂涎欲滴。這種對平民飲食的關注,讓我們看到了飲食文化中最本真的一面——它不僅是達官貴人的盛宴,更是普通人生活的縮影。
當趙珩在《北平的河鮮》中細數“對蝦須用竹簍裝,蟹腳必以蒲草縛”的舊日講究時,那些沉睡在歷史裡的飲食儀式,忽然在字裡行間睜開眼睛。書中四十余篇文字,恰似四十塊文明的活化石,讓我們得以觸摸到中華文明最鮮活的基因序列。
蘇州蟹宴里銀光閃爍的“蟹八件”,每個工具都暗合《考工記》的造物法則。剔針如柳葉刀,剖開甲殼時,分明能聽見《山家清供》里的南宋文人正在竹林間拆蟹飲酒的聲音。韋明鏵在《揚州炒飯考》里拆解“碎金飯”的基因圖譜時,隋煬帝龍舟上的御廚與當代揚州巷弄裡的炒飯師傅,在油鹽火候中完成上千年的時空摺疊。這些流轉於鍋鏟之間的文明密碼,比古籍裡的記載更鮮活。
陸文夫創辦的老蘇州茶酒樓里,“松鼠桂魚躍出油鍋時尾巴猶在顫動”,這般畫面令人想起張岱筆下的西湖夜宴;當薛冰在南京城南描摹“鴨油酥燒餅的碎屑落在青石板路上,像灑了一地月光”,秦淮河的槳聲燈影便從晚明流淌至今;華永根筆下蘇州主婦燉的腌篤鮮,“春筍的清氣與鹹肉的陳香在砂鍋裡私語”;汪曾祺記憶中昆明菜市的雞樅菌帶著露水呢喃。這些文字讓最平凡的市井炊煙都氤氲著詩性。周華誠《我是開豆腐店的》裡面,臘月寒夜中綻放的豆腐渣暖香,讓整個江南的冬夜都溫柔地蜷縮在灶台前。這些味覺記憶在家族食譜中代際傳遞,構成中國人特有的情感。這書裡的每一頓飯菜固然是好吃的,但更難得的東西,卻在飯菜之外。外觀世界,內觀自己才是目的,當吃飯也成了修行,許多獲得感就完全不同了。
美食裡的歷史年輪
翻開《蘭州牛肉麵考》,會發現麵湯里沉澱著絲路駝鈴的餘韻——“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的配色,暗合敦煌壁畫飛天飄帶的色譜;當車前子在東山雕花樓追憶“雕花窗櫺漏下的光斑在八寶鴨上跳舞”,分明可以看見明清文人將園林美學移植到餐桌的匠心;余斌在《南京的吃》裡描寫的民國菜館,跑堂唱菜名的聲腔里,藏著半部金陵城市史的韻腳……這些散落在碗碟間的歷史碎片,拼湊出比正史更鮮活的文明拼圖。文人、園林、飲食支撐起蘇州菜的文化架構,其中園林是依託。文化人雅集,醉翁之意在於詩情畫意,有酒一壺,熏魚一碟,白湯麵如數,也就盡興了。蘇州人自古在有限空間中會創造出無限可能的藝術。造園、做事、為人,天下一理,須控制事物發展的節奏,若胸中格局足夠,無論大小都不足懼,關鍵是大處能容天地,小處能覓細針。好人生,亦當如是。這些道理,都是人到中年以後才慢慢體悟出來的。
薛冰的《食外閒話(一)》猶如一位博學的嚮導,引領我們在古籍中探尋美食的文化密碼。從《墨子·辭過》中“美食刍豢,蒸炙魚鱉”的記載,到《韓非子·劉安提》中“溫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的描述,從張華《博物志》中“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的地域差異,到錢泳《履園叢話》中“飲食一道如方言,各處不同,只要對口味”的精闢見解,作者旁徵博引,將美食置於歷史的長河中審視,讓我們看到了飲食文化與中華文明的血脈相連。《詩經》《楚辭》等古籍中的文字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美食文化的源頭。
當胡洪俠在《素食八記》裡探討“素宴中禪意的分子料理化”,當高晴記錄米其林廚師用3D列印重塑桂花糖藕的肌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在餐盤中展開。這種創新不是斷裂,恰似東坡肉在鑄鐵鍋中的涅槃——袁枚《隨園食單》裡的飲食觀,在低溫慢煮技術中煥發新生。
書中對《山家清供》的古法復原實驗,讓人看見宋人飲食美學在當代的活態傳承。那些遵循古法腌制的醬菜,如今在玻璃罐中繼續著微生物的文明敘事;用《齊民要術》所載“菹法”製作的泡菜,讓北魏的農耕智慧在冰箱裡延續生命。這種跨越時空的味覺對話,構成飲食文明最生動的現代性註腳。
盛放鄉愁的味覺容器
“東門買彘骨,醯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陸游這句詩里的宋代市井煙火,穿越千年仍在街巷深處繚繞。如今我們在深夜點開外賣軟體,霓虹燈下閃爍的不僅是當代人的口腹之欲,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庖廚智慧,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現代生活中甦醒。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蒸熊”技法,需用清酒、蔥白、花椒層層醃制,與當代日料店的“西京燒”技法異曲同工。這種跨越千年的味覺默契,恰似文化基因的隱秘傳承。《東京夢華錄》里的“旋切鯖魚”,刀工講究“輕如蟬翼”,與今天日料店的刺身擺盤美學如出一轍。那些被歲月塵封的飲食密碼,在現代廚房裡重新煥發生機。
在杭州樓外樓,廚師們如今仍遵循《清異錄》中“蟹釀橙”的古法,將蟹黃填入柳丁蒸制。當酸甜果香與蟹肉的鮮甜在舌尖交融,食客們品嘗到的不僅是南宋的宮廷風味,更是文化血脈的鮮活跳動。這種古今技法的無縫對接,印證了美食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當蘇州主婦遵循“春筍冬腌”的古法製作腌篤鮮時,當揚州炒飯在鐵鍋中翻騰出隋唐“碎金飯”的光澤時,食物製作便成為《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的生態實踐。
在電子榨菜泛濫的速食時代重讀這些文字,恍然驚覺美食從來都是盛放鄉愁的容器。趙珩筆下北平秋日的河蟹宴,蟹殼青如碧玉的色澤里,凝結著整個古都的秋聲賦;華永根記錄的蘇州蟹宴銀器相碰的脆響,是江南文人集體記憶的物化形態。當我們在衚衕深處的鹵煮火燒裡尋找童年記憶,《美食(第一集)》用文獻學的嚴謹與文學性的筆觸,在碗盞交錯間搭建起通往文明深處的味覺橋樑。這部飲食文集,終將成為抵抗文化同質化的詩意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