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天津日報
非遺侗族大歌專場音樂會在安里甘藝術中心上演
百年建築里響起“侗”聽旋律(圖)
記者 丁曉晨 攝影 曹彤
|
3月29日,海棠初綻,一場別具一格的音樂會在安里甘藝術中心拉開帷幕。作為哥特復興風格的代表性建築,安里甘藝術中心迎來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原生態專場音樂會。這是侗族大歌首次在天津的百年歷史建築中呈現,實現了2500餘年歷史的非遺瑰寶與百年建築的時空對話。
領略原生態藝術魅力
安里甘藝術中心高聳的穹頂和獨特的聲學結構,為侗族大歌的演繹提供了絕佳空間。安里甘藝術中心演出部負責人王倩表示,這次大膽合作醞釀了一年,“侗族大歌的傳承與建築空間緊密相連。在貴州黎平肇興侗寨,鼓樓作為侗歌傳唱的核心場所,其聚音效果和群體參與性與侗族大歌的演繹需求完美契合。”表演團隊特別優化了演員的站位和聲音的傳遞方式,確保每個角落的觀眾都能清晰聽到侗族大歌的美妙旋律。此次安里甘藝術中心複刻了這種“空間儀式感”,讓天津觀眾在異質文化場域中領略到原生態藝術的魅力。
營造出獨特視聽體驗
這場音樂會,從多個維度展現了非遺與現代文化的深度融合。開場的男女聲大歌《天地人間充滿愛》,將侗族琵琶、牛腿琴與蘆笙的悠揚旋律和舞臺相結合,營造出獨特的視聽體驗。雙語版《我和我的祖國》,以侗漢雙語唱出了家國情懷,呼應了侗族“以歌代文”的千年傳統。尾聲全體觀眾手拉手和歌手們一起踏歌演唱,讓百年建築成為遠方的侗寨,主人和客人成為幸福的一家。
觀眾佟鑫帶著剛開始學習小提琴的女兒觀看演出,佟鑫說:“我們在劇場、音樂廳都曾經看過演出,但像侗族大歌這樣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第一次接觸。雖然聽不懂歌詞,但有一種非常自豪的感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的表演者在演出前後特別獻上了“攔門茶”迎賓禮、“踩歌堂”侗族圓圈舞,以及藍白蠟染、侗布刺繡等技藝的現場教學,讓非遺從“可聽”延伸至“可觸可感”,豐富了觀眾的文化體驗。天津觀眾熱情的反饋,讓侗族大歌表演者非常興奮,團長鐘聲麗說:“我們感到非常欣慰和感動,大家的掌聲和對侗族大歌的濃厚興趣,都讓我們深受鼓舞。這是對我們侗族大歌、侗族文化的認可。”
此次演出項目負責人安笛介紹,自1986年在巴黎驚豔世界後,侗族大歌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歐式建築與侗族文化“相互碰撞”,不僅是藝術的融合,更呼應了天津“中西合璧”的城市氣質。
觀眾成為藝術活動參與者
王倩介紹,安里甘藝術中心選擇侗族大歌作為今年“海棠花季系列演出”的開幕之作並非偶然。侗族大歌多聲部無伴奏合唱的形式,與安里甘建築追求垂直升騰的聲學美學不謀而合。
該中心計劃今後將“建築+非遺”模式常態化,通過公開彩排、小型音樂會、戲劇表演、國風快閃等形式,讓歷史空間成為活態文化容器,讓觀眾從單純的觀賞者轉變為藝術活動的參與者,感受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