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米古”
更新于:2025-03-31 11:26:25

本文轉自:宜春日報

“水泥米古”

徐新林

清明節前幾天,秀市人幾乎家家都要做“水泥米古”。

“水泥米古”也叫筍包子。在豐城,有做“水泥米古”傳統習俗的鄉鎮不多,而做得最有味道、最有名的要數秀市。

“水泥米古”不僅是秀市很有特色的一種小吃,更承載著當地的一種傳統文化風俗。清明節前幾天,秀市的女人和孩子們提著菜籃子漫山遍野找“水泥”;男人們則扛著鋤頭、拿著柴刀、背著扁形篾篓,穿梭於竹林間,挖最嫩、最胖的春筍,準備做“水泥米古”的佐料。

秀市做“水泥米古”選料非常講究。年前,家家戶戶就會磨好糯米粉。而做“水泥米古”的糯米都要適量摻點優質秈米,這樣磨出來的糯米粉做出的“水泥米古”不會太糯,也不會太硬。不摻、或摻少了秈米的糯米粉,“水泥米古”上蒸籠時會粘到一起,糯得分不出個頭;摻多了秈米,蒸出的“水泥米古”一出鍋就變硬返生,咬不動。做“水泥米古”的筍,一定得是當天上山挖的尚未出土的春筍,有一種叫“雞婆筍”的春筍最好。最重要的配料則是“水泥”。它是一種野菜,學名鼠耳草,也有叫清明草的,秀市土話叫“水泥”。“水泥”在清明前剛剛長出嫩芽,嫩嫩的、綿綿的。這時候的“水泥”才是最適合做“米古”的。過了清明,它就拔節了,有梗了,搗出來就有渣。做“水泥米古”還得準備臘肉,臘肉肥瘦適中,做出的“米古”才油潤噴香。

選好了料,做起來就比較簡單了。先將嫩“水泥”搗出汁,然後和糯米粉一起揉搓成團。春筍和臘肉都切細、切碎,在鍋里炒熟,喜歡吃辣的加點紅辣椒,這就是“米古”芯子。做“米古”的過程有點像做餃子。捏一坨揉好的糯米團,拍成薄薄的餃子皮狀,用勺子勺一些炒好的芯子,再像做包子一樣捏攏,便是“水泥米古”。做好后一個個擺在蒸籠裡,放鍋里蒸。20分鐘後,一蒸籠散發著“水泥”清香、臘肉油香的“水泥米古”就可以吃了。小時候嘴饞,總是守在灶頭,大人一開鍋蓋,就拿筷子到鍋裡夾,總是被蒸汽燙得跳腳。

有些喜歡吃甜味的,芯子就是白糖。更簡單一點的,不包餡,揉粉時直接拌點白糖,做成圓形或拍成薄片蒸熟吃,這種就不叫筍包子,而是純粹的“水泥米古”。

在秀市農村,婦女們做好了“水泥米古”,小一點的村,全村人都要分享;大一些的村子,則按小組或姓氏分享。這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風俗。一村人互相之間分享“水泥米古”,不僅是品嘗美食,更是村民之間的情感交融,體現著農民的樸實、厚道,彰顯著村民之間的團結、友好。有時候,兩戶村民之間鬧了點小矛盾,互相不往來,到了清明分享“水泥米古”,大人不便出面,便各自吩咐小孩送去一碗,兩家的矛盾由此化解,和好如初。一碗普通的“水泥米古”,充當了調和兩家親鄰關係的紐帶,維繫著一個村的文明和諧。

美食當然不能忘了分享給先人。秀市人清明掃墓,必須有“水泥米古”。打掃完祖先墳頭雜草,人們在碑前擺上“水泥米古”、肉等祭品,然後跪拜、燒香。也許,這是在告慰先人,後輩沒忘傳統,或者,是通過越來越豐富的人間美食、祭品告訴先人,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越來越富裕。

2300年前的戰國竹簡
2300年前的戰國竹簡
2025-03-28 17: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