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文物密語
更新于:2025-03-30 22:09:13

本文轉自:海南日報

省博《譬若天工》策展人:

破譯文物密語

  西周乳釘紋銅編鐘。

  長沙市博物館藏

  樂器圖示。
  西週三年興壺。

  寶雞周原博物院藏

  高精度製作的古建模型,讓觀眾直觀地瞭解建築的布局和結構。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惠 通訊員 薛冬凌

  “海南省博物館的展品說明誰做的?快站出來,讓我抱一下!”近日,一位網友的推文讓海南省博物館“譬若天工——中國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奧秘”展覽成為熱議焦點。

  這場由海南省博物館精心打造的2025年開年大展,以獨特的展陳設計、通俗的文物解讀和創新的互動體驗,讓觀眾直呼“信息傳遞高效”“收穫滿滿”。當觀眾們驚歎於展覽說明的精心巧妙時,背後是一群歷史“打光人”,用匠心將晦澀的文物語言“翻譯”為大眾看得懂的文化密碼。

  “保姆級”解說讓人“秒懂”文物

  是什麼樣的文物說明讓網友讚歎不已?

  讓網友沛沛感慨的,是海南省博物院對“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的解讀方式。她對比發現,多數博物館僅展示文物圖片配基礎說明,而海南省博物館多做了三處細緻處理:

  首先將織錦圖案高清放大,清晰呈現每個元素細節——不僅單獨框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字位置,還將星紋、雲紋及孔雀仙鶴等紋樣逐一拆解展示。每種圖案旁都配有名稱標註,如同給文物做了一次細節“解剖”。

  這種可視化解析讓觀眾無需專業背景,也能直觀看懂織錦上繁複的紋樣構成。有網友評論,這是目前見過對該文物最“保姆級”的解說方式。

  “機杼精工——古代布匹織造”這一單元的策展人王靜表示,看到網友的評價很開心,希望通過這種細緻、直觀的拆解式說明,讓大家領略到古代先民在布匹織造方面的巧思與精湛技藝,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豪之情。

  在觀展過程中,記者最直觀的感受是展覽解說採用了“視覺優先”的策略——用圖片替代冗長文字,把複雜信息轉化為清晰圖示。

  “我覺得自己腦子裡無數模糊的觀點和認知,散落一地的知識碎片,被一一撿起來,被整合起來,迅速各就各位,組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一個網友感慨說。

  讓古建築“開口”說話

  “如何用30余件青銅器講清三千年鑄造史?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海南省博物館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館員張晨坦言。

  作為青銅單元策展人,他與團隊最終確定“時間線+功能分類”的雙軌敘事:第一章節“熔焠合金”展示從陶范法到失蠟法的工藝演進,第二章節“蘊巧求奇”聚焦錯金銀、鎏金等裝飾技藝。

  為彌補海南省博物館青銅器藏品的不足,團隊從全國十多家文博機構借展多件套精品,包括西周青銅爬龍、勾踐之孫的劍——“越王亓北古”錯金銘文青銅複合劍等。

  “我們特別展出了一件海南本地出土的漢代銅鼓,與中原青銅禮器形成對話。”張晨說。展陳文本中,團隊將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結合,用“以物證技”的方式揭示青銅器背後的科技密碼。

  這種敘事邏輯在古建築單元得到延續。策展人朱緯回憶,接手“瓊樓玉宇——古代建築營造”單元時,面對專業知識的空白,他耗時數月研讀古籍,走訪海南傳統村落,最終將展陳內容聚焦“匠心獨運”與“巧奪天工”兩大主題。

  展廳內,元代建築永樂宮純陽殿、硬頂建築木結構、宋式五鋪作以及柱頭鬥拱、平身科鬥拱等不同鬥拱形式,通過高精度製作的古建模型,讓觀眾直觀地瞭解建築的布局和結構。

  “我們希望觀眾既能看懂古建築的力學智慧,也能發現建築中的中華基因。”朱緯說。

  讓技藝“看得見、摸得著”

  在“機杼精工——古代布匹織造”單元,一件唐代紅地連珠團窠對鳥紋織錦吸引觀眾駐足。策展人王靜介紹,這件融合波斯元素的絲綢珍品,與清代的白緞粵繡百鳥朝鳳紋馬面裙、毛南族蝴蝶花紋毛南織錦共同陳列,展現了中國紡織技術的多元交融。

  為打破“玻璃櫃”式的觀展模式,團隊設計了多重互動體驗:觀眾可操作仿古織機感受經緯交織,通過“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紋樣猜字遊戲破譯漢代文化密碼,還能在研學課程中學習布匹織造這一古代科學技術。

  展廳內,還借用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搗練圖》,以長卷式的搗練、縫紉、熨燙等三組場面生動描繪了唐代絲帛紡織勞作的情景。通過燈光的巧妙運用,突出文物的質感與細節,同時營造出溫馨、典雅的氛圍,讓觀眾沉浸於“布匹上的科技史”。

  “這不是簡單的文物陳列,而是一場系統性知識重構。”海南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透露,展覽籌備歷時半年,館方召開多次協調會,邀請業內專家對展陳文本進行多輪修改。為適應海南展廳佈局與敘事邏輯,還融入了海南黎族船型屋、瓊北古民居、南洋風格的騎樓老街等本土元素。

  策展人們坦言,過程充滿挑戰:朱緯為考證古建築細節,輾轉聯繫多地專家;張晨團隊因部分借展文物檔期衝突,不得不臨時調整展品組合;王靜在篩選織物文物時,為平衡學術性與觀賞性反覆斟酌……最終展出的310米展線、1350平方米空間,每一處細節都是團隊協作的結晶。

  “我們不是在搬運文物,而是在搭建對話的橋樑。”在這場“譬若天工”的展覽中,策展人們用專業與熱忱,將深埋於文物的科技基因解碼成大眾語言。當觀眾駐足凝視,千年前的智慧正穿越時空,照亮當下。

石上舊精魂
石上舊精魂
2025-03-26 02:09:45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
2025-03-26 02:15:04
元龍“四進士”巨松
元龍“四進士”巨松
2025-03-26 03:02:39
陳子福的摺扇情懷
陳子福的摺扇情懷
2025-03-26 03:02:46
蛤 蟆 珠
蛤 蟆 珠
2025-03-26 03:03:22
土裡有黃金
土裡有黃金
2025-03-26 03:03:52
最是春雪遐想時
最是春雪遐想時
2025-03-26 03:09:05
超然臺上的蘇轼
超然臺上的蘇轼
2025-03-26 03:09:23
“當年萬里追花季”
“當年萬里追花季”
2025-03-26 03:09:51
纏繞時光的香與念
纏繞時光的香與念
2025-03-26 03:10:01
《移情》
《移情》
2025-03-26 0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