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朱祖希(著名史地學者)
紫禁城位於北京老城內城的正中央。它既是封建帝都的象徵,也是整個北京城規劃建設的核心。紫禁城佔地約72萬平方米,有各種形式的宮殿9000餘間。其建築形式包括宮、殿、樓、閣、亭、榭、廳、堂、廊、廈、門、廡等,錯落起伏,疏密有致,且多為土木結構,黃琉璃瓦蓋頂,青白石作基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在宮殿的規劃建設上,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在古代都城規劃上的理論、技術和藝術,是一個完全成熟的典型,是中國古代的“營國之最”。
空間序列的韻律之美
自古以來,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的中國古代建築,創造了一個與之相應的平面布局和外觀。這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組成庭院,進而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並沿著軸線以均衡對稱的方式進行組合,形成《詩經》中所描寫的“作廟翼翼”的藝術效果。而且也正是這些層層疊疊組合而成的院落,把建在高8米多漢白玉台基上的,高35米的太和殿襯托得更加莊嚴壯麗、寬闊巍峨。
這是一種以簡單重複的基本單元組成的、複雜的建築群落,在嚴整中又富於變化,變化中又求統一,體現出一種整體之美、均衡之美、理性之美。
人們在某個空間序列中行進時,總要按照一定的軸線方向或一定的空間佈局順序,從一個空間進入到另一個空間,直到走完這個空間序列,才能獲得關於它的總印象。這也正是建築規劃師希冀通過建築物之間距離的長短、空間的大小、形制、體量、色彩等,以及他們在空間序列安排中所要表達出來的意圖。我們把這種意圖,稱之為“匠意”。
試想,我們從正陽門往北,進入原來的大清門,經過兩廂的“千步廊”,跨越長安街、金水橋,進入天安門、端門、午門,再穿過太和門,踱過門內五虹、玉階三疊托起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再經乾清門,過後朝的乾清、交泰、坤寧三宮,步入禦花園,出神武門,登上景山的萬春亭,向北放眼,鼓樓、鐘樓在望……這一條長約4500米中軸線貫穿著十余個大小不同的空間,組織著三殿、三宮,東西六院。那一系列門樓、殿閣和廣場空間所構成的建築群落,高低起伏、緊緩疾徐的節奏變化,讓步入其間的人也隨之激蕩跳躍。
“高潮”是藝術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核心部分。它能引起人們情緒的共鳴,而賦予作品生動的審美感受。它是整個作品藝術構思表現的焦點。而紫禁城建築空間序列和高潮的安排,不僅獨具一格,而且在“高潮”出現之後還有系列次要的空間序列延續下去,直到鐘鼓樓之後,才分給東西兩側的安定門、德勝門作為結尾。而這又正是咱中國哲理——“餘味猶存”或“意猶未盡”的體現,即將“高潮”湧起的激情逐漸在“欲斷意不斷”的次要序列下逐漸平靜下來,讓人回味無窮。
梁思成先生曾這樣評價“北京老城”: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佈局,以這樣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沒有第二個!
建築尺度和比例之美
當人們在欣賞建築之美的時候,不僅僅在乎其形象、比例、色彩和裝飾的藝術,更在乎蘊含在其中的比例關係。這是因為,一座建築的三維空間尺度與部分比例,決定了該建築自身的美,而幾幢建築組合為庭院,或是幾組建築組合成一個建築群體,那就更要求建築互相組合的空間尺度和比例。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建築組合就是採用空間體量的大小對比、形狀對比或由小到大的有規律變化來突出高潮,或預示著高潮的到來。在採用對比手法之後,所產生的視覺和變化,因突然變化帶來的新奇感,比建築匠師們所要追求的效果更為明顯。
紫禁城的建築之美不僅僅在於其形象、輪廓、色彩和裝飾藝術,更蘊涵於建築空間的組合和比例之中。
一座建築的三維空間的尺度與部分的比例,決定了該建築的自身之美。你看,如端門與午門之間的平面尺度為縱深350米,街寬110米,形成了1:3的呈狹長形的禦街;太和門庭院的深度是130米,但寬度為200米。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寬闊的平面,其長寬之比為130:200=0.65,這也是面積中最美的比值。它與近代所用的“黃金分割率”非常接近。還有,從大明門(清改大清門)到萬歲山(清改景山)的總長度為5裡,而從大明門到奉天殿(清改太和殿)庭院中心的長度是3.09裡,兩者之比3.09:5=0.618。這正是近代所為的“黃金分割率”。
任何一件藝術品,當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整個作品的0.618部位上,其效果是最好的,紫禁城裡的建築佈局做到了!
不僅如此,我們古代的建築匠師們還利用升高主體部位的地坪來突出高潮。在建築實踐之中的台階或樓梯,聯繫著高低地坪,它的指向就在預示著“高潮”的出現。這也是烘托高潮的一種有效的手段。紫禁城的三大殿,之所以踞於高8.3米的漢白玉台基之上就是如此,且是三上三停,太和殿巍峨高聳的體態,是在逐步登高之中——先見到殿頂,而後才走到殿身。正因於此,才愈發地顯得“重威”了,令人望而生畏!
色彩設計的整體之美
在建築藝術中,建築物的色彩、質感、光采等,共同組成傳達建築形色美的表現形式,並通過它們對建築形態形貌共同作用,形成人們對建築整體形象的視覺審美感受。而不同的色彩又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並由此而產生不同的感覺和聯想。紫禁城,就是運用色彩在建築中的這種作用,來取得視覺審美上的理想效果的。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是黑、白、土紅和赭石。紅色是最早的流行色,它給人以喜慶、向上、熱烈、奮進的效果。到了奴隸制社會,則把青、紅、白、黑、黃,看作是東、南、西、北、中和木、火、金、水、土的五方正色的代表。而到了封建社會,黃色標誌著神聖、權威、莊嚴,也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徵,於是成了皇帝御用的色彩。
明清北京紫禁城以大面積的黃色琉璃瓦作頂,宮殿區的宮牆、簷端,一律是紅牆身、紅柱子、青下肩,遠望似黃色琉璃之海,再以規格化的彩畫等等給建築披上金碧輝煌的色彩,形成豐富和諧的藝術效果。更為難得的是,在紫禁城的周圍,還以衚衕為骨幹,串成了形制統一,以灰色為基調的大面積廣闊低矮的四合院。每當盛夏來臨,這些四合院中綠蔭又組合成了面積廣闊的翠綠色海洋,把金光閃爍的“宮殿之海”映襯得更加雄偉高大、氣勢磅礴。一個城市的規劃,在全城的佈局上作出如此大膽的規劃設計,並形成了理想的藝術效果,這在世界的城市規劃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英國人李約瑟,在總結了現代建築師們對北京老城的評價後這樣說道:中國的觀念是十分深遠的,也是極為複雜的。因為在一個構圖中有數以千萬計的建築物,而宮殿本身只不過是整個城市連同它的城牆、街道等更大的有機體的一個部分而已……這種建築,這種偉大的總體佈局,早已達到了它的最高水準。它將深沉的對大自然的謙恭情懷與詩意組合起來,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機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