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洛陽來客 看到歷史面容
更新于:2025-03-31 07:45:58

本文轉自:南湖晚報

相約洛陽來客 看到歷史面容

129件(套)出土陶俑正在嘉興博物館展出

  N晚報記者 黃 燁 通訊員 豆麗麗

  圖片由嘉興博物館提供

  本報訊 從漢代的百戲盛況,到唐代女性的自信華貴;從魏晉的秀骨清像,到絲路駝鈴的文化交融,陶俑不僅是古代匠人對生命的禮讚,更是洛陽這座千年古都作為華夏文明交匯地的生動見證。

  3月28日,由嘉興博物館(嘉興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和洛陽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歷史的面容——洛陽地區出土漢唐陶俑展”在嘉興博物館北館區一樓東展廳正式展出。

  本次展覽是洛陽博物館與嘉興博物館(嘉興馬家浜文化博物館)首次合作、交流的展覽,分為“穿越的角色”“絕代的風華”“遠方的來客”“靈魂的衛士”四個篇章。展覽共展出陶俑129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28件(套),涵蓋象徵儀衛、侍從、僕人、演員、武士以及靈魂的守衛者等各種社會角色的俑。

  “死亡並不意味著毀滅,而是彼岸生活的延續。”嘉興博物館(嘉興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古人眼裡,墓葬是死後的居所,在地下世界也要營造一個永恆的家。俑代替人殉後,擺脫了真人的束縛,發展出多樣的形態。墓主需要各種角色的陪伴,這一類陶俑所類比的是各種家居、家臣的角色,有雜技、樂舞、侍者、護衛等,為墓主準備生活所需。

  穿越千年歲月,參觀者也可以通過展覽看到洛陽的絕代風華。洛陽作為唐代的帝國東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武則天在此稱帝。唐代社會風氣開放,女性社會地位較高,女子參政、著男裝胡服、騎馬馳騁成為風尚。唐代女俑以其豐滿的體態、精緻的服飾、細膩的妝容、生動的姿態和高度的藝術價值,展現了其獨特風韻。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從此開通。洛陽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成為連接東西、彙聚八方的國際性大都會。北魏在洛陽建造崦嵫館和慕義里,專門安置西域諸國使節和商賈。唐代時期絲綢之路更加暢通,洛陽居住著大量外國人。漢代起,胡人形象便常出現在墓葬中,到了唐代,這些形象更加豐富而生動。胡人、駱駝、西域良馬都是唐代匠師表現的物件,無論數量還是藝術價值,都達到了頂峰。

  《禮記》:“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古人埋葬逝者,希望墓葬封閉之後不再有人開啟,也不希望墓主的靈魂受到侵擾。各種鎮墓驅邪的措施中,最直接的是放置猙獰可怕的鎮墓獸、鎮墓神明,古人認為這些怪異的、令人生畏的形象能為墓主帶來安寧。這些虛構的鎮墓俑形象展現出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時光流轉,千年風骨猶存。當我們駐足於這一尊尊陶俑前,指尖彷彿能觸碰到歷史長河中沉澱的溫度,耳畔依稀回蕩著盛世洛陽的繁華之聲。

  展覽將持續至6月18日,感興趣的市民不要錯過了。

年華易老 技藝永存
年華易老 技藝永存
2025-03-26 00:23:48
圍爐煮茶(外一首)
圍爐煮茶(外一首)
2025-03-26 00:25:47
集郵的生命力
集郵的生命力
2025-03-26 00: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