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晚是“大器晚成”,孩子說話越晚越聰明,是真的嗎?
更新于:2025-03-25 22:34:58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有的孩子活潑,有的孩子安靜;有的孩子張揚,有的孩子內斂;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好,有的孩子則脾氣比較急……

也正因為此,我們的世界才會多姿多彩吧!

不過,有一些孩子說話會比較晚。

正常的孩子1歲左右就開始牙牙學語,從簡單的字到詞,然後是簡單的句子和對自己情緒的表達等等。

而這種說話比較晚的孩子,則會被人譽以“貴人語遲”、“大器晚成”等等美好的祝願。

但是這種說法是對還是錯?有沒有科學依據??

事實上,如果孩子到了2-3歲,還不會開口說話,醫學上就會稱之為“語言發育遲緩”。

是病,要治!

通常影響孩子說話的有幾種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

生理原因很好解釋,如果孩子先天聽力不正常,比如聽力障礙,那麼孩子就很難學會說話。再比如孩子的發音器官不正常,舌系帶過短、齶裂等異常狀態,那麼也會影響到孩子的發音協調困難,很難正常說話。

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孩子得了孤獨症,或者是智力受損低下等,都會影響孩子的正常表達能力。

至於家庭方面的原因,比如孩子經常聽到父母說他不會說話,漸漸地就不願意說話了;還有些父母習慣性的到處講牙牙學語時期孩子的發音,這個時期孩子的發音哪有那麼標準?結果就是被父母無心傷害了,也不怎麼願意開口溝通了。

如何從家庭方面入手,積極解決孩子的學說話問題呢?

1、父母要時時刻刻鼓勵孩子多用語言表達

這就體現在爸爸媽媽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不要過於勤勞,也不要過於精細。

比如習慣性問寶寶一些只需要點頭搖頭就可以回答的問題:“想不想吃蘋果?”

比如當寶寶用手指指蛋糕,父母就立即說:“寶寶是不是想要蛋糕啊?媽媽給你拿!”說完直接把蛋糕遞到寶寶手裡,餵到寶寶嘴裏。

不如問一句:“寶寶想吃什麼?”來引導寶寶自己回答,從而訓練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2、父母要和孩子用正常的語氣說話,不必要“兒話”

很多父母在和小寶寶聊天的時候,習慣性想當然的用孩子的語氣來說話:“站高高、喝水水、吃飯飯、說話話”等等,久而久之,寶寶也會跟著“兒話音”,與寶寶的說話發展並沒有任何説明。

相反,如果父母正常和寶寶說話:“我們站高點兒、喝水杯里的水、吃飯喽、聊會兒天吧”,寶寶聽到的詞彙就會很豐富,學起來也更快,說起來更容易脫口而出。

3、不要重複寶寶的錯誤發音

剛剛開始學習說話的寶寶,發音不準是常態,有的孩子舌前舌後音不分,有的孩子則H和F不分,S和Z不分,T與D不分等各種發音的不分明……

這時候父母是大驚小怪的不斷糾正寶寶發音?還是覺得寶寶說話不清晰的樣子蠻可愛,反覆重複寶寶說錯的發音……

當然,這兩種方法都不對。因為都在無形中增加寶寶的錯誤認知。最好的方式是在不動聲色間,堅持用正確的語言和寶寶說話。寶寶聽對的次數多了,自然而然就改正過來了。

另外有些家庭可能是國際家庭或者方言家庭。

國際家庭的孩子,往往會面對不同的幾種語言,比如爸爸是美國的,媽媽是中國的,爺爺是法國的,奶奶是德國的……再比如爸爸說湖南話,媽媽講四川話,爺爺奶奶一口東北音……

不必擔心孩子會應付不過來。事實上,他們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即便孩子是處在語言複雜的環境中,他們的語言中樞會非常靈活的處理這類問題,讓寶寶經過短暫的迷茫之後,準確無誤的和每位家人用他們的語言方式交流哦!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