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職場人,你是如何在「追求生活品質」與「保持財務穩定」之間,找到平衡的?
更新于:2025-04-15 00:06:12

如果想要通過消費主義在我身上賺錢,估計商家都會虧得底褲都沒了。

之前就上過我家的照片,家徒四壁,你想來做客的話,估計也得坐地....

講真,越活越覺得你身邊很多東西,壓根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 一年365天也沒幾個人來做客,我買套大沙發擺著幹嘛?
  • 電視也不看,擺個電視桌幹嘛?
  • 用投影儀吧,流明度高一點投到白牆上也很好,我搞個幕布幹嘛?
  • 櫃子做得越多,買的雜物就越多,最後造櫃塞垃圾,搞櫃子幹嘛?
  • 什麼茶幾之類更不用說了,佔了位置來放雜物,擺來幹嘛?

...

我是不是很可怕....

因為我非常清楚,到底什麼東西是我需要的,什麼東西僅僅是想要的,而那些想要的東西,往往爽感只是你拿到手的那一刻發生,後面通常都是變了垃圾。

但對於那些我認為需要用到的東西,我也不會吝嗇——

  • 比如掃地機器人能解放我雙手,而且他天天幹活...
  • 比如我是開放式廚房,煙機一定要買好的...
  • 比如廣東的“回南天”是萬惡的,什麼除濕機、烘乾機...也要配好一點的...

身邊沒有了這些純粹想要的東西,我也不發現自己生活品質下降了。

下班回家,球鞋一脫換雙拖鞋,到直飲水機倒杯溫水,餐桌前的椅子坐下,翻開電腦碼個字什麼的,做完要做的事後打開投影儀刷部電影,時間差不多就洗個澡上床看書聽歌什麼的....

周末的時候也會做個咖啡,搬上一張臨時的戶外摺疊桌,看個書聽個歌曬曬太陽....

...

這跟家裡一堆巨集大的家具有啥區別?

有一句比較雞湯的話——

匱乏主要是來源於精神的匱乏,當你精神空虛的時候,你會不斷通過解決物質的匱乏來填補,但最後你依然是空洞的。

很雞湯,對吧?

但這些年我是深有體會的。

...

慚愧地說,以前我的生活狀態不是這個樣子的,實際上貌似我換過三次房子了,每次買的都是毛坯房,然後一頓操作猛如虎,軟裝硬裝一大波。

最後賣出去的時候,裝修也不值錢,都是當垃圾一樣賣掉,單單這波折騰都不知浪費了多少錢。

這也直接讓我都背著一屁股的債。

...

以前覺得賺錢貌似也不難,不知天高地厚,欠錢是福,因為這能給你槓桿,這導致了在消費上也是亂七八糟。

也是這些年大家流行說的消費降級開始,我也突然反應過來了,去掉了那些物質帶來的幻覺以後,發現人居然生活得更豁達了。

最明顯的感覺,就是我學會了觀察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觀察別人眼中的自己。

你來我家作客,說我摳逼不買傢俱?

沒關係,因為我沒打算在家接待你,老子覺得爽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爽。

...

在旅行方面,一直我都比較喜歡戶外徒步,特別喜歡那種不用花大錢,就能獲得一次靈魂旅途的感覺。

前年我去雨崩徒步時,剛好朋友圈裡有位朋友,她表哥在雨崩經營了一家網紅民宿,安利我去那裡住,能給個骨折價錢我。

當時我就沒啥計劃,都是打算走哪算哪,碰到搭子就和人拼房,反正也是睡個覺而已,懶得特別去搞個網紅房,所以就拒絕了。

朋友問我:你是不是自虐成癮了?

我說:簡直戒不掉....

我說不清這種感覺,因為我在不依賴過多的物質去生活,反而會讓自己內心更快樂。

快樂是有分段位的。

比如你可以去喝一杯可樂、去一次迪士尼....但這種快樂,帶給你的爽感持久性不強,很快你就忘記了。

而有些快樂,他可以在你內心持續提供那種爽感,就是一說回那個事就會回味,能吹牛逼一輩子的事情。

比如之前去騰格裡沙漠,就帶上個單人帳篷,背上個背包,走了那條經典的五湖連穿路線,享受了幾個寧靜的夜晚,看了這輩子見過醉美的星空....

這種快樂是能延時的,真能讓我吹一輩子牛逼。

財務平不平衡就是見仁見致的事。

但是,自內而外地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我認為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看你願不願意直面內心,重新瞭解自己需要什麼而已。

沒必要的東西,多一件也是多,需要的東西,品質盡量要好——

Less I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