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物質生活很富足,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孩子需要什麼就立即買給她什麼,孩子喜歡什麼就買什麼,即便孩子不需要,也不喜歡,只要孩子說“要”,就買,而且還要買各種不同類別的。有錢任性,有時候也是因為家長是長不大的孩子,不會理性的對待孩子的要求,還有些人純就是因為自己的虛榮和好面子。
其實,長期立即滿足孩子的要求對於孩子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如果想讓孩子今後能有好的發展,或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能有好的成績,還是要適當的做到延遲滿足。所謂的延遲滿足是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意思就是說人們為了得到更長遠而有力的結果,暫時放棄立即就能被滿足的選擇,在這個選擇和等待的過程中可以鍛煉自己的自控能力,這一點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關於“延遲滿足”最具代表性的實驗就是曾經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驗證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的説明,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加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他們也能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在未來無論是學業還是工作,都能取得較好的成就。
那我先來解釋下棉花糖實驗,它是怎麼操作的,有什麼樣的結論?
棉花糖實驗是將10位四歲左右的幼兒分別單獨呆在一間房子里,房間里只有桌子和椅子,桌子上放著孩子們最喜歡的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這些孩子規則,也就是說如果選擇等15分鐘吃棉花糖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也就是說可以吃兩個棉花糖,如果不能等15分鐘那就按鈴吃掉桌子上的棉花糖,也就只能吃一顆,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做到延遲滿足。
在之後的追蹤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沒有立即吃掉棉花糖而是等待得到獎勵的這三分之一的孩子,比當時馬上按鈴吃掉棉花糖的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面對壓力方面都表現的比較好。當時沒有能夠等到15分鐘再吃棉花糖的孩子,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常常難以面對壓力,不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也很難維持長久而良好的人際關係。
也就是說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長遠的發展要優於選擇“即時滿足”的這些孩子,這個實驗也發現“延遲滿足”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實現的。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都覺得孩子很可愛,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尤其是物質條件充足的狀況下更是如此。但當孩子長大去上學的時候,這種總是享受即時滿足的孩子在班級里的不良表現就比較多。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在學習上遇到一點點的困難就退縮,心理上也是很弱小,一點點小事就會哭鬧,不會處理和同學之間的關係。
作為家長,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的延遲孩子的滿足,在孩子延遲滿足自己的慾望的時候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克服自己當前所面臨的困難從而達到更長遠發展的心理,我們也不能受當下輿論中所崇尚的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這種錯誤價值觀的引導,要讓孩子明白人生路上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而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