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發現70周年全面解讀鄭州商城考古成果
更新于:2025-04-14 07:19:12

本文轉自:鄭州晚報

主題《世界文明視野下的鄭州商城》,“華夏考古講壇”首期開講

紀念發現70周年全面解讀鄭州商城考古成果

4月13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協辦的“華夏考古講壇”系列公眾考古講座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正式開啟,並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館員劉海旺為公眾帶來了題為《世界文明視野下的鄭州商城》專題講座,為紀念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系列活動奏響第一聲號角。

總結鄭州商城研究與保護利用成果

何為“華夏”?在劉海旺看來,是指服章之華美、禮儀之博大,是中華先民對生活的這片熱土的熱愛、眷戀、讚美和自豪。劉海旺表示,夏商週三代是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關鍵階段,中華文明在此時開啟了華夏化和中原化的進程。其中,夏商週三代考古就有安陽殷墟、鄭州商城、偃師二裡頭等華夏都城遺址,特別是今年恰逢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需要向社會公眾較為全面地解讀鄭州商城70年來的考古成果,讓全社會瞭解、關注鄭州商城的保護和利用。故此,“華夏考古講壇”應運而生並得以創辦。

講座中,劉海旺以世界近現代考古學的最早理論“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三個時代的分期法”為引言,分為4個部分,首先梳理了西元前1600—西元前1300年的世界古文明發展形勢,包括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愛琴文明、瑪雅文明、印加文明等文明起源和發展脈絡,兼談金屬冶鍊、文字語言、馬的馴化、人類繁衍、文化交流等對文明產生和發展的影響;接著梳理了鄭州商城時期中國考古學文化譜系,以及早商文明的地理位置、氣候、相關文獻記載等;第三部分重點通過超大規模都城及王權制度、冶銅技術和青銅禮制、商文字以及與世界早期文明的比較研究,探討鄭州商城及早商文明的世界意義;最後,總結鄭州商城70年來的研究與保護利用成果,展望新時代、新使命、新作為。劉海旺認為,中原先民以創造性轉化青銅技術為禮制載體,將多元文化熔鑄為文明共同體。考古實證構建了鄭州商城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中的座標價值,這種以相容促延續、以創新謀發展的智慧,不僅成就商文明輝煌,更為中華文明三千多年文脈不斷、生生不息奠定根基。

引起在場觀眾的廣泛共鳴

在互動環節,劉海旺回答了現場聽眾提出的問題,並就一些熱點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他的專業見解引起了在場觀眾的廣泛共鳴。首期講座座無虛席,體現了公眾對文物考古事業的極大熱情。講壇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一位參會者感慨:“這場講座讓我重新理解了鄭州商城在世界文明背景下的地位和意義,知識的火花在此刻點亮了更多可能性,希望華夏考古講壇能持續辦下去,期待下一期。”

據瞭解,“華夏考古講壇”是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公眾考古和科普平臺,是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具體實踐。講壇以系列講座和報告的形式,邀請各領域考古專家學者,向公眾介紹重大考古發現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動考古研究實現從歷史“解讀者”向“轉譯者”的跨越,助力學術成果走向大眾,從考古中激揚文化自信力量。

“華夏考古講壇”每月舉辦一期,感興趣的觀眾可關注“河南考古”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講壇資訊。記者 左麗慧

芒碭山遊記
芒碭山遊記
2025-04-06 07:55:35
多彩活動點亮假期
多彩活動點亮假期
2025-04-06 07:55:31
古寨炊煙
古寨炊煙
2025-04-06 07:42:41
門台內外 方寸之間
門台內外 方寸之間
2025-04-06 07: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