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先賢以寄思 踏春景而抒懷
更新于:2025-04-06 00:35:38

本文轉自:杭州日報

祭先賢以寄思 踏春景而抒懷

——西泠印社社藏作品中的人文情懷

《西泠印社先賢圖》 吳永良

《清明》 豐子愷

《仰賢亭》 王個簃

《仰賢亭》 劉江

記者 孫樂怡 通訊員 許齊

清明時節,祭祀先人,寄託哀思;走出戶外,踏青出遊,感受春天的氣息。仰賢亭,作為西泠印社的第一個建築,早年間是專事祭祀已故印人的地方。它面積不大,飛簷斗拱,小巧玲瓏,南面進出,外襯一對開護欄,高約一米,兩旁各有一半圓形洞門可供穿行。敞開的門,讓亭內一年四季沐浴著西湖的陽光雨露。西泠印社社藏作品中,有不少以仰賢亭為主題的作品。其中,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的王個簃的篆書《仰賢亭》,初看便覺古樸雄渾之氣撲面而來。其筆法深得吳昌碩精髓,又有創新發展。觀其篆書,線條凝練富有彈性,每一筆猶如古藤盤繞,蒼勁有力。而名譽社長劉江的篆刻《仰賢亭》,為朱文印,斑駁刀痕間盡顯蒼勁古拙之氣。

如今,在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柏堂正中央,懸掛著一幅嵌有大型人物畫的屏風《西泠印社先賢圖》,由社員吳永良於2003年創作。畫以孤山社址為背景,吳永良以意筆線描勾勒先賢群像,刻畫了印社四位創始人丁仁、王秂、葉銘、吳隱和前後五任社長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朴初。他們神態栩栩如生,目光似穿透歲月,講述印社一路走來的輝煌歷程。

春日清明,垂柳輕拂,燕子穿梭。西泠印社社員豐子愷筆下的清明,似一捲流淌童真與市井氣息的風俗長卷。畫面里,老人抱著孩童,與身旁女孩笑語相對。“弟弟莫教婆婆抱,同到前村去踏青。”質樸場景滿溢生活溫情。在這美好的時節,時光彷彿放慢腳步,往昔回憶與當下美好交織,暈染出動人的人間煙火圖景。寥寥數筆,便勾勒出清明踏青的鮮活畫面,孩童嬉戲的歡愉躍然紙上。

倪墨耕的《設色人物軸》中,春日和暖,秀野洋蔥。河畔老樹新綠初綻,枝葉在微風中搖曳生姿。一頭牛在水中嬉戲,另一頭牛在淺灘緩緩而行,似在尋覓嫩草,又似悠然享受春光。河岸邊,孩童安然穩坐,眸光靈動,天真爛漫。一旁同伴身姿稍傾,手中或許握著牧鞭,似在輕聲吆喝,眉眼間盡是俏皮。他們不諳塵世紛擾,只知春光正好。此景入畫,墨韻流轉間,勾勒出田園牧歌的恬淡美好。

一方青田石印,Hanbu Insha Shunju。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的篆刻《西泠印社中人》,為六字朱文印。篆法取法石鼓鐘鼎,線條斑駁厚實。吳昌碩七十四歲高齡為早期社員葛昌楹鐫刻此印時,不僅寄託對印學傳承的期許,更承載著他與西泠前輩們深厚的金石情誼。這方凝聚西泠印社深厚底蘊的珍貴石印,是那段輝煌過往最鮮活的註腳。它作為“天下第一名社”的標誌性符號,令每一位印學愛好者心生嚮往。

早期社員黃賓虹的書法作品《雨後青山展黛眉》,營造出濃郁的文人意境。黃賓虹書法的靈動、雅緻與詩中描繪的雨後山水、江村景致相呼應,傳遞出一種寧靜悠遠、富有詩意的藝術氛圍,讓人感受到傳統文人的審美情趣。

文人墨客以印為媒、以書畫寄情,將對自然的敬畏、對先賢的追思熔鑄成獨特的節氣美學。當春風拂過孤山,那些鐫刻在金石上的詩行與流淌在宣紙間的筆墨,仍在續寫著“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的生命禮讚。

春在溪頭薺菜花
春在溪頭薺菜花
2025-03-26 03:31:14
從詩經里走來的桃花
從詩經里走來的桃花
2025-03-26 03:35:34
唯將此心付方圓
唯將此心付方圓
2025-03-26 03:56:05
書香一枕入夢來
書香一枕入夢來
2025-03-26 03:56:55
為鄉村而歌
為鄉村而歌
2025-03-26 03:57:20
郭風的“五官開放”
郭風的“五官開放”
2025-03-26 03:57:23
外國人筆下的嶗山
外國人筆下的嶗山
2025-03-26 03:57:38
慢書吧|唐詩光明頂
慢書吧|唐詩光明頂
2025-03-26 03: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