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肥胖,很多人都會先想到高油高脂飲食,並認為營養過剩是才是誘發肥胖的最主要誘因,可事實卻未必如此。根據一項國外研究顯示,人們所攝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最終大概僅有5%左右會儲備在體內,如果按照20%的攝取佔比來看,每天食用1kg各種食材,最終能夠變成體脂的部分不超過5g。
因此,單純通過飲食,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導致發胖,例如很多運動員,每天的熱量攝取能夠超過5000大卡,可卻能夠通過作息和鍛煉充分耗散,繼而練就健美身材。其實,肥胖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飲食因素,這4個超重誘因同樣不可忽視。
1.遺傳因素
隨著現代基因學研究的不斷進步,科研工作者發現,人體內有一些較為特殊的基因,它們能夠控制身體的基礎代謝率與脂肪消耗速度,如果具備這種基因,就可能擁有“多吃不胖”的能力。
反之,如果相關基因全部處於靜息狀態,那麼此類人群的熱量耗散效率便會相對較低,脂質和糖分也更容易在體內不斷積蓄,從而使得他們“喝水都長胖”。而從遺傳學角度來看,如果直系親屬中有多人肥胖,那麼後代肥胖的概率也會明顯更高,這固然和家庭飲食有關,但基因的力量也不容忽略。
2.就餐習慣
餐飲對體重的影響並不局限於“吃什麼”,“怎麼吃”也同樣重要。平時吃飯喜歡狼吞虎嚥的人,往往會出現腸胃道接收食物刺激的信號還沒有傳遞到大腦,就已經囫圇攝入了大量高熱食品的情況。
而若能細嚼慢咽進食,不僅能夠讓食物被充分碾磨、利於消化,也能夠讓飽腹感更直接反饋到大腦皮層,從而降低整體的熱量攝取。此外,每日能夠定時飲食的朋友,其身材管控也會相對更簡單。
3.運動習慣
即便是每天堅持運動,但根據運動量和運動方式的不同,對體重變化的影響也同樣不同。如果能夠保持每日30min左右的中強度有氧訓練,例如慢跑、競走、蹬車等,那麼對體重控制的好處往往會更多。相反,若總是局限於部分肌肉鍛煉,則難免會使得整個人看上去體態不協調。
4.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上升,人們的基礎代謝和能量耗散能力其實會呈現出下滑趨勢。如果在這個時候,依舊保持高能飲食,並且偶爾還喜歡飲酒的話,那麼大肚腩和肥大脂肪細胞恐怕很容易就會找上門。特別是35歲之後的男性朋友,若在飲食方面不加節制,就很可能出現中年發福的情況,並誘發多種代謝綜合征。
總之,勻稱身材幾乎是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目標,但在日常瘦身中,切莫總是把目光放在節食上,要是減肥減出一身病來,那就得不償失了。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