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果,猶如零食界的“健康明星”,常現身各大超市零食區,散發著誘人的“健康光環”。核桃、杏仁、腰果、開心果等一顆顆堅果,彷彿是大自然給予的珍貴禮物,富含脂肪、蛋白質、纖維以及各類維生素和礦物質,說是“大自然的零食”確實不為過。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特定情形下,這些看似完美的食品,竟可能成為腎病患者的“健康雷區”。
堅果中潛藏著“腎臟殺手”——磷。磷不像鈣那般廣為人知,鈣是骨骼和牙齒的親密“夥伴”,而磷雖也是構成骨骼、細胞膜等的重要成分,卻容易被忽視。可就是這個不顯眼的磷,一旦過量,腎臟可就“遭罪”了。堅果恰恰是富含磷的食物,像核桃、杏仁、開心果等都含有不少磷。在腎臟代謝中,磷本就重要,可要是腎臟功能欠佳,磷就難以排出體外,致使血液中磷含量升高,進而引發“高磷血症”。
這不僅會加重腎臟負擔,長期還會擾亂鈣磷代謝,影響骨骼健康,增加腎衰竭風險。健康人群的腎臟能順利排出過量磷,可腎功能衰退者,排出過程艱難無比,血液中磷積累過多,不僅會造成血管鈣化,還會損害腎臟,影響其過濾功能,讓腎臟進一步走向衰竭。所以,腎炎患者得盡量避開磷含量高的堅果,不然腎臟著實“吃不消”。
脂肪過多進入血液,通過“堅果油”等途徑,會使體內脂肪酸水準升高,引發“脂肪肝”,腎臟也會受牽連,最終可能加速腎功能衰竭。尤其腎炎患者的腎臟本就處於“脆弱狀態”,若再大量攝入堅果中的脂肪,腎臟就像被迫“超負荷運轉”的機器,難以承受,極易出現腎衰竭,適量脂肪有益健康,過量則成腎臟的“噩夢”。
過量食用堅果還可能引發高鉀血症。堅果富含鉀,鉀對身體很重要,參與細胞代謝、維持心臟正常功能等。但鉀含量過高時,對腎臟和心臟會構成不小威脅。腎功能不好的人,排泄能力下降,鉀的代謝受限,容易出現高鉀血症,其後果是心律失常,甚至引發嚴重心臟問題。
堅果里的鉀含量頗高,甚至超過水果,比如100克杏仁含約700毫克鉀,而每人每日鉀攝入量大概在3000毫克左右。正常人群能排出多餘鉀,可腎炎患者面對過量的鉀就會陷入大麻煩,血液中電解質平衡會被打亂,危及生命。所以,對於腎功能不全尤其是腎炎患者,堅果里的鉀就像“隱藏的殺手”。
坚果含有的植物蛋白,也給腎臟帶來代謝難題。植物蛋白常被視作“優質蛋白”,對健康有益,還能替代部分動物蛋白。但腎炎患者的腎臟已無法很好地代謝蛋白質了,腎臟本是處理蛋白質代謝廢物的“關鍵角色”,植物蛋白含量較高的堅果(如核桃、杏仁等)卻會加重其負擔。特別是腎功能減退時,過多植物蛋白難以代謝,代謝廢物在體內堆積,影響腎臟正常功能。
長期大量食用含植物蛋白豐富的堅果,腎臟負擔過重,會加速腎臟衰竭。對於腎炎患者來說,避免過量攝入植物蛋白,是保護腎臟、控制病情的關鍵。蛋白質在日常飲食中至關重要,可對腎炎患者而言,卻是把“雙刃劍”,攝入過多可能加重腎臟負擔,加速病情惡化。那腎炎患者的蛋白質“安全量”究竟是多少呢?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