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株洲日報
高世逢
在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戲劇與神話一直是相互輝映的璀璨明珠。戲劇有“四功五法”的藝術表現形式,而經典的神話故事則承載著獨具匠心的智慧與想像。如火爆全球的動畫電影《哪吒2》就是很好的證明。“從來生死都看淡,專和老天對著干。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爺成魔不成仙。”這首充滿力量,能激發無窮鬥志的打油詩大家肯定記憶猶新。哪吒得心應手地把戲劇中常用的基本技法和手位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劍指、雲手、穿手、十字踢、托按掌、弓箭步、金雞獨立、朝天蹬等,生動地展現了戲劇帶來的無窮魅力,以及傳統與現代,古典與創新深度融合所收穫的藝術效果。
戲劇與神話本身就是有口皆碑的黃金搭檔,其創作的作品數不勝數,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李慧娘》《天仙配》《三打白骨精》《柳毅傳書》《桃源洞》《孟姜女哭長城》《梁祝姻緣》等,這些戲劇作品各具神話特色,精彩紛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展現出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些可不是簡單的戲劇文學作品,而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雖年代背景不同,但故事離奇曲折,人物形象生動,數百年來一直震撼著觀眾的心靈,有的劇碼甚至多次走出國門,有的則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梅花獎和文華獎演員。
戲劇創作選擇經典神話故事,雖不是新鮮事。但這兩種藝術形式相遇,確實能起到很好的觸動。回想近兩屆湖南藝術節,其作品大多以紅色題材或鄉村振興題材為主,如歌劇《英·雄》,湘劇《忠誠之路》,崑曲《半條被子》,京劇《向警予》,花鼓戲《蔡和森求學記》等,振興題材如花鼓戲《山燈》,陽戲《花瑤繡娘》等。也許大家擔心用神話故事來參加藝術節這種大型的藝術盛宴“仙氣”太重,難免影響創作效果。因神話故事多以線性敘事為主,要改編成戲劇,不僅需要調整敘事順序、加強故事戲劇性和張力,關鍵還要對戲劇懸念和戲劇矛盾衝突下大功夫提煉。如此大費周章,不如挖掘藝術院團所在地的英雄楷模、傑出代表、優秀共產黨員等相關故事來進行創作。
其實,經典神話故事改編成戲劇搬上舞臺有它獨特的優勢。不僅是對傳統故事的再現,也是對文化記憶的重構,還能豐富舞台藝術表現形式,避免題材單一。如家喻戶曉,喜聞樂見的《新白娘子傳奇》《寶蓮燈》,從故事到戲劇,再到其他劇種演繹,再到抖音、短視頻、小品的轉變,都融入了不同的戲劇元素以及新的文化價值。這種雅俗共賞的改編就像動漫《哪吒2》一樣,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成為了戲劇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橋樑。換言之,經典神話故事搬上舞臺,能為戲劇創作打開不同的思路,尤其是通過舞台設計、服裝、道具、音樂音效等元素,能為觀眾營造出奇幻、神秘的藝術氛圍。
總之,戲劇與神話這對黃金搭檔如能高品質的深度合作,不僅能擦亮戲劇舞臺更多的藝術火花,還能為AI時代的觀眾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以及感受現代舞臺藝術的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