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擁有黃鶴樓,百年前人們就P圖
更新于:2025-03-30 15:33:27

本文轉自:湖北日報

經歷1800余年滄桑巨變,今天的黃鶴樓巍然屹立於長江之畔,俯瞰著城市的繁華,見證人間煙火。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通訊員 謝寧

3月29日,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黃鶴樓文化顧問邵大為做客長江講壇,主講《黃鶴樓的興廢沿革》。邵大為從地理位置入手,結合圖像資料和文獻記載,講述作為仙樓、詩樓的黃鶴樓,如何成為長江文明的一顆琥珀。

與武昌城同齡,歷經1802年

黃鶴樓與武昌城同齡。邵大為說,從漢末到今天,經歷1802年,歷史時空里的黃鶴樓見證了城市的發展:夏口——鄖州——鄂州——武昌——武漢。它遭受了戰火的洗劫,也經歷了雷火的天災。它既是一座仙樓:有駕鶴飛升、點鐵成金、橘皮畫鶴的傳說;也是一座詩樓:春水闊時,它見過李白送別孟浩然,王維送別康太守。大雪飄時,見過楊基攜酒醉登,袁枚捷足先登。秋意濃時,陪著白居易發牢騷。月滿川時,聽蘇軾講故事。

邵大為說,在三國時期,黃鶴樓所在的地區,叫夏口(今天的武昌),孫權從建業(今天的南京)遷都到武昌(今天的鄂州),在夏口築城,建軍事堡壘,黃鶴樓由此而來。所以,黃鶴樓與今天的武昌城是同齡的。通過文獻及古代輿圖的考證,自唐代起,黃鶴樓樓高兩層,周邊還有其他配套建築,是長江邊的一組建築群。也正是從唐代起,黃鶴樓迎來了文人書寫的時代。

唐代詩人崔顥的詩作《黃鶴樓》無疑是黃鶴樓最佳廣告語,但要論黃鶴樓最佳代言人還得是唐代詩人李白,李白有11首詩里寫到了黃鶴樓。邵大為認為,崔顥的《黃鶴樓》之所以那麼有名,離不開兩個人的追捧,“一個是李白,李白登上黃鶴樓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一個是南宋詩論家嚴羽,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價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如果放在今天,相當於是兩位名人把崔顥的詩兩次推上熱搜。”

大文人失語時,可能是同行寫得快

寫下“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圓圓曲》的明末清初大詩人吳偉業曾於崇禎年間與友人宋九青、熊魚山、鄭淡石等登黃鶴樓,當時宋九青題詠頗多,但吳偉業未能成章。邵大為點評說:“大詩人也有寫不出來的時候,一是怕同行寫得好,比如李白;二是怕同行寫得快,比如吳偉業。”

吳偉業所登的黃鶴樓是明代弘治年間重建的,已成一座高三層、四望如一的單體建築,這次重建,奠定了明後期乃至清代黃鶴樓的基本形制。

邵大為展示了一張1871年英國人湯姆森拍攝的黃鶴樓照片,“這是我們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古代木製黃鶴樓長什麼樣。”照片里的黃鶴樓是距今最近的同治年間重修的,也是今天黃鶴樓的設計原型。

不願失去黃鶴樓,人們找替身或P圖

古代最後一座黃鶴樓(同治樓)1884年被燒毀,1985年黃鶴樓重建開放,在長達101年有名無樓的黃鶴樓“空白期”,黃鶴樓有個“替身”。

邵大為介紹,1907年,湖北各界在蛇山上建造了一座風度樓,感念張之洞督鄂之功,取名風度樓。張之洞得知后,更名為奧略樓。其時,奧略樓邊有武漢最早的一批照相館,當時人們以奧略樓為背景拍照後,照相館會在照片上以文字註明黃鶴樓。“黃鶴樓名氣大,遊人來武昌江邊就是看黃鶴樓的,照相館為了招徠生意,也樂於打黃鶴樓的招牌,所以當時就有P圖。”邵大為說道。

今天黃鶴樓的位置已不是最初的黃鵠磯,而是向後移動了1公里左右,在長江大橋武昌橋頭處,有一處刻字記錄了黃鶴樓最初的位置。邵大為說,我們尋找黃鶴樓在時空裡的痕跡,可以體會到明代大儒方孝孺在《書黃鶴樓卷后》裡所說:“奇偉絕特之觀,固無與於人事,然於其廢興,可以知時之治亂焉。”更能和當代作家馮驥才共鳴:一個時代或一代人離去,它們把自己最大的創造——建築,留在世上。然而這些建築不僅僅是先人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還是歷史的空間。許多重要的駐足於歷史的事件發生於此,許多建築的細節清晰而確鑿地記憶著歷史的細節。先人說過的話、腳步聲、喜怒哀樂,以及呼吸的氣息,全部散佈在這些空間裡。

2300年前的戰國竹簡
2300年前的戰國竹簡
2025-03-28 17: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