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米易“銅火鍋”的前世今生
更新于:2025-03-28 10:38:16

本文轉自:攀枝花日報

□吳興剛

在這片被歲月溫柔包裹的古老土地上,“90後”譚鑫和父親與米易“銅火鍋”有著奇妙的緣分。

譚鑫是四川省收藏家協會會員、市作家協會會員。自幼,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他便對收集各類物件產生了濃厚且熾熱的興趣。父子倆並肩攜手,踏上了長達三十余載的漫長收藏之旅。他們的足跡踏遍了米易及周邊的土地。而在這漫長旅程中,尋找各類“老火鍋”,特別是極具米易特色的“銅火鍋”,始終是他們堅定不移的目標。

為了尋覓那些心心念念的“老火鍋”,他們無懼路途的遙遠與艱辛。無論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腳下的土地被曬得滾燙,還是寒風凜冽的冬日,刺骨的冷風如刀割般刮過臉頰;無論是細雨綿綿,道路變得泥濘濕滑,還是狂風暴雨,天地間一片混沌,他們都從未有過絲毫退縮。三十余載的漫長歲月里,他們憑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與堅守,精心收集到了各式火鍋一百余件。其藏品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以及安寧河流域的石鍋時代,唐宋的砂陶器鍋,明代的行軍鍋,清代的吃八方火鍋,民國的粉彩瓷鍋……在這些珍貴的藏品中,“銅火鍋”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材質豐富多樣,涵蓋了青銅的古樸厚重、黃銅的明亮大氣、白銅的素雅高潔、紅銅的熱烈深沉、紫銅的沉穩內斂、點銅的精巧別致等。每一件藏品,都傾注了他們無數的心血與汗水,更凝聚著他們對歷史文化深沉的熱愛。

有一次,譚鑫前往同學家中做客,偶然間,他的目光被角落裡一個老式錫火鍋吸引。就在這時,他聽到同學的父親正打算將其熔掉,用來製作漁網錫吊綴。譚鑫看到這一幕,心中猛地一緊,滿是心疼與不舍。這個錫火鍋,歷經歲月的洗禮,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無數的回憶與故事,怎能就這樣被輕易毀掉?他的眼神瞬間變得堅定而熾熱,其中閃爍著對這件器物的珍視與執著。隨後,譚鑫耐著性子,與同學的父親進行了一番誠懇而深入的溝通與商量。他從火鍋的歷史價值、文化意義等方面娓娓道來,言辭間滿是對這件老物件的熱愛與尊重。最終,經過一番努力,他用相同重量的成品,成功將這個清代錫火鍋換了回來。那一刻,譚鑫的臉上綻放出如獲至寶的喜悅笑容,那笑容中,有對這件藏品的珍視,更有對自己守護歷史文化的欣慰。這件錫火鍋自此成為他收藏中的珍品,被小心翼翼地悉心珍藏至今,放置在收藏室最顯眼的位置,時常擦拭,仿佛在與它一同回味往昔的歲月。

還有一些珍貴的藏品,是他們在回收的廢舊“老火鍋”中,如同沙里淘金一般精心淘選出來的。幾十年來,他們的身影頻繁穿梭於街頭巷尾,奔波在走鄉串戶的路途中。每一個廢舊物品回收站,都像是一座隱藏著寶藏的神秘倉庫,他們總會滿懷期待地前往,在堆積如山的廢舊物品中仔細翻找;每一條古老的小巷,都回蕩過他的腳步聲,他在斑駁的牆壁、幽深的院落間,尋覓著那些被歲月遺忘的“老火鍋”。正是憑藉著這份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就了這一方獨特而珍貴的文化收藏。

時至今日,米易獨特的“銅火鍋”餐飲文化已經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地,成為米易的一張亮麗名片,吸引著四方遊客前來品嘗、體驗。而譚鑫父子所收藏的那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老火鍋”,無疑是攀枝花本土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們串聯起過去與現在,讓人們得以透過這些藏品,觸摸到歲月的溫度與記憶。

當河流開始言說歷史
當河流開始言說歷史
2025-03-26 00:26:17
古村文韻(圖)
古村文韻(圖)
2025-03-26 01:53:59
一部老北京的思鄉史
一部老北京的思鄉史
2025-03-26 02:08:18
身邊的非遺盛宴
身邊的非遺盛宴
2025-03-26 0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