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里翻出露營手冊
更新于:2025-03-30 00:52:00

本文轉自:湖北日報

博物館里翻出露營手冊

古人春遊如何成就曲水流觴的文化盛景

銅套盤 戰國 湖北省博物館藏

銅套杯 戰國 湖北省博物館藏

彩繪漆木 方格紋酒具盒 戰國 湖北省博物館藏

金累絲鑲玉嵌寶 雙鸞鳥牡丹分心 明 湖北省博物館藏

青玉童子牧牛 清 武漢博物館藏

漆木摺疊床 戰國 湖北省博物館藏 本版攝影: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魯黎 黃敏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春光對人類的吸引與召喚,古今相同。當櫻花催熱湖北各大景區的同時,不少遊客在我省各大博物館里發現“古人演我”,通過一件件文物,遙想數千年前的春日派對,格調、創意令人讚歎。

青銅帳篷 摺疊床

搬家式露營天花板

一場高品質的露營,離不開戶外裝備加持。

春日出遊必備的野餐墊,在古代長什麼樣?先秦時期,高足座椅還未流行,古人習慣於席地而坐。古人出遊時,或會攜帶竹席和壓席角的銅鎮。在湖北省博物館你可以看到戰國時期的竹席和銅鎮。

貴族出行,則可能會動用更高大上的裝備——摺疊床。荊門包山楚墓出土的戰國漆木摺疊床,距今2300多年,為木質榫卯結構,通體髹黑漆,長220.8釐米、高38.4釐米、寬135.6釐米,是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摺疊床,有“中國第一折疊木床”之美譽。床的主人身份尊貴,為楚國左尹邵鷓(zhuó)。

湖北省博物館講解員溫靜說,為節省空間或便於攜帶而精心設計的摺疊床,體現了楚人技藝之高超。摺疊分三步:輕抬中間的“機關桿”(中橫撐),讓藏在卯孔里的鉤狀栓釘彈開;再鬆開兩側框架,抽掉中間的加固桿;依次向內摺疊床板,瞬間變成可塞進馬車的“行李條”。

古人露營的進階玩法,莫過於曾侯乙時代的榫卯黑科技發明——青銅構件帳篷。曾侯乙是戰國早期的曾國國君,他不僅愛音樂、懂美食、喜收藏,似乎還喜歡遠遊。隨州曾侯乙墓陪葬坑出土有467件青銅構件,推測為帷帳構件。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及團隊歷時10年復原了這頂帳篷——由木質桿件和青銅構件組合,搭接成一座頂部四面坡式的帳篷,面闊近10米、佔地約40平方米,堪稱移動行宮。更絕的是,青銅帳篷的設計理念直逼當代,設計和製作有標準件,方便搭建、拆卸和運輸。相關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改寫了戶外史。

便攜式酒具盒 套娃式食具

“收納鬼才”不輸今人

“箱子一拎,說走就走,這也太方便了吧!”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展廳,來自貴州的遊客在2400多年前的食具箱和酒具箱前讚歎不已。

曾侯乙墓出土的這組食具箱和酒具箱,容積不大,器物放置有序,箱上有用於拴繩的銅扣,便於打包、移動,十分適合出遊攜帶。

其中,食具箱內裝有銅鼎、銅盒、銅罐、銅勺。據專家分析,銅鼎是用來裝肉的,銅盒是裝飯的,銅罐是裝酒的。酒具箱內物品齊全,裝有耳杯16件及木盒、木勺、竹夾等。耳杯背後都有防撞的小木釘,防止疊放時撞壞。出土時木盒內殘存雞、魚骨,或為下酒所備。

楚地方便收納、攜帶的精緻好物,不止這些。荊門包山楚墓出土有酒具套杯、食具套盤,杯口齊平,胎質輕薄,從大到小依次嵌套,十足的戰國套娃式餐具。為了凸顯其使用功能,不像同時期其它青銅器紋飾繁縟,套杯、套盤均沒有過多裝飾。“要知道2300多年前,沒有機械手段輔助,更沒有3D列印,要將其嚴絲合縫套在一起,對鑄造工藝要求極高。”溫靜說。

荊門包山楚墓還出土了一套彩繪漆木方格紋酒具盒,這類酒具盒見於楚國大夫以上墓葬。酒具盒由整木鑿成,蓋、器作子母口扣合,器內分割成4段6格,放置盤、壺、耳杯等成套酒具,這一設計便於攜帶和使用。

楚人為何執著於摺疊、收納?溫靜說,不妨遐想,楚國疆域大,貴族出遊、打獵、打仗,有了摺疊床及酒具盒、食具盒等露營套裝,隨手拎起就能奔赴詩和遠方。

戰國至秦的古人出行前,除了準備必需品,還要查看《日書》來判斷是否適宜出行,他們的出行攻略包括來自老天的示意,儀式感的神秘氛圍滿滿的。出土于我省云梦睡虎地的秦简中就有《日書》,這是秦朝中下層百姓流行的占卜手冊,類似於後世常用的黃曆。

一路繁花 圈粉無數

唯有牡丹真頂流

三月江城,櫻花如雲,邀四方賓客共赴春天的盛會。博物館里的繁花世界,同樣圈粉無數。

武漢博物館收藏了張大千的《十二花神圖軸》,十二花神各持一種鮮花,或回首顧盼、或相互交談,生動傳神。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清代乾隆款青花十二月花卉盅,一杯一花,配合花卉書寫詠讚詩句,是清官窯瓷器中的珍品。

十二月花中的花王是誰?溫靜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花元素文物中出鏡率最高者,花中之王牡丹當仁不讓。

明梁莊王墓出土了一批王和王妃的心愛之物,包括牡丹花簪、金累絲鑲玉嵌寶雙鸞鳥牡丹分心、金累絲鑲玉嵌寶雙鸞鳥牡丹掩鬢、金累絲鑲寶石牡丹花鬢釵。在明代宮廷高定工藝加持下,牡丹愈發雍容華貴。另有白玉圓雕折枝牡丹佩飾,則頗為寫實、靈動。

古人的高級審美驚豔了時光,梁莊王妃的簪子、佩飾,如今已被複刻成博物館里的文創,成為搶手網紅。

曲水流觴 飲酒賦詩

古人踏青變文化盛宴

博物館里的絕美春色,不止有繁花,還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留連戲蝶時時舞”“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武漢博物館藏遼代三彩鴨形水盂,作回首狀,嘴銜水盂口沿,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彩,層次鮮明,玲瓏可愛;清代馬少宣水晶內畫蝴蝶圖鼻煙壺,正面內壁繪數隻彩蝶,翩翩起舞於花叢之間;清代青玉“童子牧牛”擺件,一赤足頑童騎於牛背上,手持橫笛,昂首前眺,似在赴一場春天的約會。

春和景明,古人也不想辜負大好春光,清明前後,有結伴出遊踏青的習俗。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1600多年前書聖王羲之與友人的蘭亭雅集,堪稱至今文化含量最高的一次春日聚會。曲水流觴由上巳節派生而來,人們舉行禘楔儀式後,坐在彎曲的水流兩旁,順流而下的耳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

耳杯是古人飲酒器皿,因雙耳似鳥的羽翼,也被稱為“羽觴”。作為楚地墓葬中出土數量最多的一類漆器,耳杯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耳杯通常為木製,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於水中,成為曲水流觴的必備道具,為出遊增添許多樂趣。

腦補一下,古人春遊宴飲的鬆弛與自在,是不是愜意與浪漫的具象化?

春在溪頭薺菜花
春在溪頭薺菜花
2025-03-26 03:31:14
從詩經里走來的桃花
從詩經里走來的桃花
2025-03-26 03:35:34
唯將此心付方圓
唯將此心付方圓
2025-03-26 03:56:05
書香一枕入夢來
書香一枕入夢來
2025-03-26 03:56:55
為鄉村而歌
為鄉村而歌
2025-03-26 03:57:20
郭風的“五官開放”
郭風的“五官開放”
2025-03-26 03:57:23
外國人筆下的嶗山
外國人筆下的嶗山
2025-03-26 03:57:38
慢書吧|唐詩光明頂
慢書吧|唐詩光明頂
2025-03-26 03: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