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Sho Shinritsu 博士
3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發文,懷念近日去世的Sho Shinritsu 博士。
文章稱,3月2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信立祥先生與世長辭。作為我國戰國秦漢考古學界的泰鬥,信立祥先生畢生致力於考古學研究,在秦漢考古、美術考古、漢畫像石研究等領域取得開創性成果,其學術實踐深刻影響著中國考古學的學科發展。
信立祥先生1947年3月出生於北京。1965年9月至1970年3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獲得學士學位。1970年3月至1972年3月,在河北省霸縣康仙莊公社(現霸州市康仙莊鄉)勞動鍛煉。1972年3月至1975年3月,在河北定縣博物館(現定州市博物館)工作,1975年4月至1979年7月在河北定縣縣委工作,並於197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信立祥先生在定縣博物館工作期間,參加了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多項考古發掘工作。後在俞偉超先生的影響下,於1979年9月至1982年11月,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1991年9月出任考古部副主任。1994年至1996年,信立祥先生受邀至日本茨城大學講學,出版《中國漢代畫像石の研究》一書,並因此於1996年被日本東京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2000年2月,信立祥先生出任考古部主任;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部主任。
信立祥先生在考古和漢代藝術史研究領域成果卓著。1983年初,信立祥先生代表中國歷史博物館參加平朔煤礦基本建設考古工作,擔任平朔考古隊副隊長。1992年至1999 年,在時任館長俞偉超先生的宣導下,主持河南澠池班村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2000年,組織考古部與南京博物院等單位聯合對江蘇連雲港孔望山遺址群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和發掘。2004 年起,信立祥先生帶領田野考古部人員參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五家單位聯合開展的“早期秦文化與西戎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專案”,該項目持續開展多年,實施了一系列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成果斐然。2011年,受國家文物局委託,前往江西南昌指導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工作。2014年,擔任國家文物局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發掘項目專家組組長,提出用聚落考古的工作理念指導海昏侯墓園發掘工作,在考古發掘中堅守踐行文物保護、展示利用的工作理念。在此期間,信立祥先生還擔任徐州土山二號墓發掘保護專家組組長,指導這座東漢諸侯王墓的發掘工作。
信立祥先生長期從事戰國秦漢時期考古、美術史考古研究,在漢畫研究領域成就斐然。他對漢畫像石以及漢畫像磚、漢壁畫進行了綜合研究,對孔望山漢代摩崖造像等進行了多方面的專題研究,尤其是建立了漢畫像石區域體系,並引入新的漢畫研究範式,探討圖像所反映的思想史、社會文化、工匠技術流動等問題,揭示漢代人的生死觀和宇宙觀,探討漢代人的精神世界。
1996年,信立祥先生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家,1999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徵集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漢畫學會副主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日本博古學會終身會員、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會會員、日本《博古研究》雜誌編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