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松原日報
河北保定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眾多國寶級文物出土於此。譽滿全球的“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就出土於保定滿城漢墓,是河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和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欣賞。它,頭梳錐髻,佩戴巾幗,體著深衣,恬靜跽坐,守望千年歲月;它,溫柔典雅,端莊動人,面容清麗,目光專注,見證古今傳奇;它,左握燈座,托起燈盤,右提燈罩,點亮了歷史的漫漫長夜,留下經久不衰的光華。
任何文物的價值都是客觀存在的。總的來說,文物主要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歷史價值是文物的首要價值。長信宮燈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竇绾將長信宮燈視為珍寶,作為隨葬品出土於竇緖墓棺槨的後室。但發現在宮燈底部被刻上了長信宮的專屬銘文:“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臥。”其中“長信”指長安城內長樂宮建築群里的長信宮,這說明此物並不是竇緒的原有之物。關於這件長信宮燈的最初主人,目前有兩種說法,尚無定論。第一種說法是這件燈具的原有主人可能是陽信長公主。陝西茂陵出土了十幾件有“陽信家”刻銘的精美文物,並且刻銘字體與長信宮燈上的銘文十分相似。有專家認為陽信長公主是漢武帝的親姐姐,與漢武帝劉徹都為景帝王皇后所生,只有她擁有財力和物力來鑄造長信宮燈。之後陽信長公主將此燈作壽禮獻給了竇太后,竇太后又轉贈給了竇緒。另一種說法是,這件燈具屬於陽信侯劉揭。之後劉揭兒子劉中意由於參與“吳楚七國之亂”被廢黜,這盞燈被西漢少府的內者沒收,后歸竇太后居住的“長信宮”所有。竇太后是中山靖王劉勝的祖母,竇绾是竇太后的孫媳婦。另外,從地域和姓氏來看,專家推測竇太后與竇緒有親密的血緣關係,因此最後將此燈送給了竇緒。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長信宮燈是反映社會生活的重要文物,是漢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體現,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從宮女的發式來看,頭梳錐髻,是漢代女子常常盤梳的“錐髻”,是漢代女性美的標誌之一。佩戴巾幗,作為配飾的頭巾,叫做“巾幗”,可以戴在頭上,也可以罩住前額、圍在髮際,兩側垂帶。現在“巾幗”是對女性的一種尊稱。我們常用“巾幗不讓鬚眉”“巾幗英雄”形容傑出女性,詮釋女性亦可有所作為,誰說女子不如男。從宮女的著裝來看,她體著深衣,衣袖寬大,袖口鑲邊,衣領和袖口處多件衣物層次分明,象徵天道圓融。深衣在漢代之後的兩千多年間產生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已經成為中國禮服的典範,彰顯著深邃的中華民族文化。從宮女的坐姿來看,雙手執燈,恬靜跽坐,身材挺拔,膝蓋並緊,腳背貼地,目視前方,展現出漢代莊重謙恭的禮儀風範。在漢代,人們合乎禮節的坐姿是跽坐,由此還形成了禮儀制度。在會見客人、飲宴、議事或者與長者、尊者交談等正式場合下,必須跽坐,否則就是失禮。跽坐至今還影響著周邊國家,日本、韓國等仍保留著我國漢代的跽坐。
長信宮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具象仿生的小宮女造型證明瞭西漢時期造物工藝的巧妙獨特,賦予了長信宮燈更高的藝術觀賞性,符合《考工記》中的重要造物思想:“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通體鎏金的製作工藝讓我們能夠清晰辨認出宮女的髮型、服裝、五官和神態,富有生氣和生命力,給人一種溫暖的心理感受。長信宮燈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六個部分分鑄而成。燈體高48釐米,重15.85公斤。燈體的高度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長信宮燈放置於案幾或桌臺上時能夠與人們跽坐的高度相持平。長信宮燈表面色彩富麗,沒有多餘的修飾和複雜的花紋,造型簡約、線條流暢,在宮廷用具中顯得低調樸素,反映了當時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漢代的工藝作品,大部分造型樸素簡潔,無過多的繁文縟節,呈現出漢代深沉雄大的美學思想。恬靜樸素的宮女形象統一和諧,具有裝飾性和藝術性。宮女造型和符合人體工學的高度都極大限度地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體現出漢代設計者的智慧,是漢代“以人為本”美學思想的體現。
長信宮燈環保又節能,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符合儒家宣導“文質彬彬”的美學思想。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孔子主張不偏不倚,揚棄“文勝質”“質勝文”兩種片面傾向,做到文質彬彬,即是追求“質”與“文”的完美統一。兩千多年前的長信宮燈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小宮女左手執燈,燈盤可轉動,燈罩是兩塊弧形平板構成的,其中一片可以左右推動來調節燈的亮度強弱和照射方向。漢代多以動物油脂為燈具燃料,燈具點燃后,沒有完全燃燒的煙塵和燃燒后留下的灰燼瀰漫整個空間,會污染室內的空氣和環境,而小宮女的右手袖子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嗆鼻的煙塵能夠隨著熱空氣的推動徐徐上升,沿著小宮女的袖管不斷進入中空的燈體內,之後由於失去熱氣流的推動作用,煙塵逐漸冷卻在燈體內部形成煙灰,防止了空氣污染。配合燈座底部的孔,還能調節氣壓、增加空氣的流通,加強了燈芯的空氣對流,從而大大提高燃燒率。另外,開合的銅片在不使用時可將燈體密封來減緩燈盤內燃料的蒸發,進一步節約燃料。因此具有環保又節能的功效,是漢代工匠智慧的結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來華訪問時曾參觀過長信宮燈,並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懂得了環保,真了不起。”
長信宮燈穿越了千年歲月,是中華文明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倖存者。在北京冬奧會火種歡迎儀式上,承載著從希臘雅典點燃的火種的火種燈,其外形設計靈感正是來自長信宮燈,借“長信”之意來表達人們對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嚮往。凝聚民族之魂,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這是文物活起來的根本之義。講好文物故事,啟動文物的內在價值,厚植內在精神,在傳承中連結古今文明,才能不斷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
據《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