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河源日報
“1910年的徐家匯觀象台長什麼樣?”“鋼琴傳入中國後,是怎麼‘入鄉隨俗’的?”“宇宙中的‘快速射電暴’是怎麼回事?”……
當暮色浸染繁華的上海徐家匯商圈,一場場生動有趣、豐富多元的夜課在徐家匯書院開講。從歷史長河的探源到宇宙奧秘的追尋,從現場互動的非遺手作體驗到聲情並茂的音樂思政課,上海市徐匯區推出的“文明夜課”,用“錯峰共用”模式啟動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讓專業學者、民間達人和市民百姓在星空下開啟雙向奔赴。
踮腳搶答的孩童、跨區“追課”的白領、晚間散步的老者……“文明夜課”所在的徐家匯書院,門牌號碼為漕溪北路158號。當“約吾吧(158)”的滬語諧音逐步成為全民學習的“密碼”,上海人民城市建設也有了更親民、更具象的“夜課樣本”。
“夜課”接力“夜校”,公共文化服務也講“坪效”
3月20日晚6點,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於廣博士早早來到徐家匯書院三樓,為自己的首場“文明夜課”做準備。當天夜課的主題是《何以母親河:上海“一江一河”的歷史探源》。晚上7點,聽眾們陸續走進講堂,夜課準時開講。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每一個公共空間在使用上都講求更優解,公共文化空間也是一樣。“文明夜課”所在的徐家匯書院,是一個設計獨特、顏值超群的複合型圖書館。2023年1月1日開館以來,迅速成為海派文化新地標,深受市民遊客喜愛。2024年3月,徐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遷址徐家匯書院三樓。“那時候,書院的一樓和二樓作為公共圖書館,已經延長開放至晚上9點,很多市民遊客會在夜晚前來閱讀或打卡。我們就想,能否把三樓的空間也利用起來,給大家提供更豐富的‘夜文化’體驗。”徐匯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黃琴說。
在“文明夜課”啟動之前,上海的“市民夜校”已經開展得如火如荼。運動健康、語言培訓、生活技能……各類課程實行公益性收費,經常“一課難求”。“我們經過調研,決定與夜校形成錯位,提供差異化服務。夜校偏興趣和技能培訓,夜課偏知識和人文素養提升,大家可以免費來聽,全方位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黃琴告訴記者。
打開徐匯文明微信小程式,可以發現“文明夜課”在課程設置上更傾向老少皆宜的內容,既有現場演奏的音樂思政課,又有邊玩邊學的非遺手工體驗課;不僅能和科普大V零距離解密科學,還能聽社科專家細說城市歷史脈絡……據介紹,2025年的“文明夜課”覆蓋“美育、思政、科普、閱讀、文化”五大板塊,課程包括科學思維、聲音魔法、海派文化發展等,通過系列課程打造一個既有趣又有料的學習空間。
徐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實踐部部長張衛至今記得2024年5月第一次開課時的情形。“首次開課沒有太多預熱,擔心聽眾不夠多、會冷場,沒想到原先安排的70個座位很快坐滿。樓下讀者聽說三樓辦講座,又陸續來了30多人,後來把樓下閱覽區的椅子也借了過來。市民們對優質夜課的熱情超出我們想像。”
“夜課和夜校,定位雖有不同,但底層邏輯一致: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公共文化空間,滿足市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商業零售空間中常用的‘坪效(單位面積銷售額)’指標,也可以用來衡量公共文化服務的成效。”上海社科院青年學術交流中心主任、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室副主任曹禕遐說。
更系統、更親民、更接地氣的文明素養課
“小朋友們,為什麼科學家在尋找外星生命時,總是要先找水呢?”在科普系列文明夜課《尋找太陽系中的外星生命》即將結束時,科普作家汪詰拋出當晚最後一個問題。
話音剛落,數十位孩子齊刷刷舉起小手,爭搶著回答。
這天是上海市民張妍第四次帶孩子參加“文明夜課”。“孩子是汪詰老師網路科普課的忠實聽眾,聽說汪老師會來徐家匯書院上夜課,孩子自己找我幫忙報了名。”張妍說,“我們是從浦東過來的,課程時間設置非常友好,方便家長下班後陪著孩子一起學習。”
記者在現場看到,能容納200多人的報告廳坐得滿滿當當,大多是一家三口的“配置”。今年上小學三年級的吳駿彥已是一位“夜課迷”,他一邊聽課一邊記下知識點,一張認真的小臉紅撲撲。
“我喜歡上夜課,這裡有我很好奇但在校園裡學不到的知識。”吳駿彥說,比如他最愛的太空科幻,“雖然看書或者上網也能了解這些內容,但上夜課能和老師面對面交流,感覺更有趣。”
來自市民聽眾的反饋,體現了“文明夜課”的特點:在提升市民文明素養方面,課程設置更系統、更親民、更接地氣。
隨著歡快的弦樂三重奏響起,“文明夜課”2025年的音樂思政首課《以音為媒 漫步“永不落幕的音樂街區”》開啟。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肖陽博士在音樂聲中講述音樂與街區的故事,上音的學子也來到現場,帶來民樂重奏《喜洋洋》《金蛇狂舞》,給聽眾帶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從遊戲的背景音樂到國產動畫電影《哪吒》的配樂,當下很多年輕人對音樂感興趣。”肖陽說,“文明夜課”是一個很好的載體,通過現場演奏教學的方式,讓音樂不止於“好聽”,也讓市民瞭解到音樂創作的規律以及背後的故事。
從事半導體行業的“80後”凌雲是妥妥的理工男。但一下班,他的身份就切換為音樂愛好者、文藝男青年。從《讓西方樂器開口“說中國話”》到《詩畫如音的中國藝術歌曲》,“文明夜課”中的音樂類課程讓他著迷。“對音樂的鑒賞知識,在網路上也能碎片化地獲取。但‘文明夜課’系統性的課程設計,從歌曲的起源講到發展脈絡,讓我感覺收穫更大。”
據瞭解,2025年徐匯“文明夜課”計劃授課117次,平均每周開課2到3次,以有節奏、互動式的課程,為市民提升文明素養提供豐富選擇。
走出書齋、走出院所,與市民群眾“共學共創”
以高質量的課程吸引聽眾,這是“文明夜課”可持續的關鍵。如何做到“有趣又有料”,對主講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文明夜課”的主講人名單中,不僅能看到職業作家、高校老師,還有專注於各個領域、平日較少露面的學術研究人員。
負責文明夜課“都市意象”系列課程的曹禕遐,身上有一個新頭銜:課程“主理人”。曹禕遐告訴記者,“主理人”模式類似商業的“買手店”思維,“這和單純安排一場講座不同,我們希望市民聽完這個系列的課程,能獲得一套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邀請什麼樣的主講人?選擇哪些課程內容?這都需要‘主理人’去思考和組合。”
對於主講人來說,走出書齋、走出院所,面向大眾講授專業知識,也是對自身的一個考驗。“夜課如何講得好,首先需要我們把專業知識融入到聽眾熟悉的生活語態中。比如音樂類課程,通過生動的音樂演奏和通俗易懂的講述,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實現從日用不覺到日用終覺的轉變。”肖陽說。
市民聽眾的熱情互動,也會給主講人很多啟示和鼓舞。在講完《何以母親河》課程之後,一位來自江南造船廠的老先生,上臺拉著於廣討論起上海城市發展史。“很多人以為上海只是在1843年開埠后才逐步發展成國際大都市,之前就是一個小漁村。這種說法不對,實際上唐宋時期上海地界上的青龍鎮就是當時的貿易大港……”市民聽眾的專業性讓於廣感觸頗深。
加入“文明夜課”之前,汪詰與團隊主要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網路平台進行科普。“上了夜課後,我與團隊有了一個固定的線下講堂,能接觸到更多不同的聽眾群體。與現場聽眾的互動,幫助我們將科普知識的傳播變得更為‘老少通吃’。我們計劃在之後的夜課中加入更多互動環節。”
今年暑假,汪詰擔任編劇和導演的科普電影《尋秘自然:時間的形狀》即將全國公映。“這部電影中,有15分鐘左右的內容就拍攝於去年的一次‘文明夜課’。”汪詰說,“我們將當天來聽課的同學都署名在電影演職員表中,是大家一起完成了這部電影。”
“人民城市建設,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我們希望‘文明夜課’可以成為一種優質公共服務,用這盞燈點亮市民文明實踐的夜生活。”徐匯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懿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