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的迷思與現實:能飲一杯無?
更新于:2025-03-26 06:40:42

對於酒精過敏或者討厭酒精的人士來說,他們可能實在不太能理解喝酒所帶來的樂趣——朋友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不也很快樂嗎?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不過,如果李白和海明威還在世的話,估計很難同意這種說法。據說海明威從15歲就開始喝酒,且酒量驚人:“一整天都從事著繁重的腦力勞動,一想到第二天還要這麼絞盡腦汁冥思苦想,那除了威士卡,還有什麼能讓你擺脫這樣的愁思,暫且輕鬆痛快一番呢?”

當然,海明威這種長期無節制的飲酒也對他身體造成了很大傷害,他的一生不斷在酗酒-戒酒-再酗酒中迴圈,酒精既是他快樂和靈感之源,也是啃噬他健康和意志的惡魔。

过量饮酒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只不過,對於小酌幾杯的愛酒人士而言,如今對於酒精的科學研究以及建議,是否忽略了點什麼?

就在不久前,飲酒還被認為對健康有益。在1991年的《60分鐘》節目中,一位法國研究人員聲稱,紅酒消費是法國人健康的原因。這一論點在飲酒的大眾中得到了廣泛支援,並引發了一些學術討論,提出紅酒消費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一種負相關關係[1]。科學家甚至提出了一種關於為何紅酒有益健康的機制理論,這其中涉及到一種叫做白藜蘆醇(Resveratrol)的化學物質[2]。

其他人很快對紅酒與長壽之間可能存在因果關係產生了懷疑。“酒精對健康有益”的論調逐漸被削弱,而在過去的一年中似乎已經完全崩潰。

現在,有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基本上任何飲酒量都對健康有害[3];今年1月,《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標題為《即使少量飲酒也可能損害健康》[4]。一些人,包括加拿大政府,由此建議最安全的選擇就是滴酒不沾[5]。

過量飲酒明顯會導致嚴重的身體和情緒問題,這一點毫無爭議。然而,最近的言論轉向了完全戒酒,這遠遠超出了避免過量飲酒的合理建議,而忽略了快樂的價值。

即使在酒精領域之外,一種與快樂無關的健康建議方法現在也很流行,並且正在滲透到公眾認知中,有時會產生荒謬的後果。

公共衛生建議有時候基於“詞典排序”(lexicographic)的標準,將健康效應置於首要位置,忽視其他因素,包括快感的享受。以肉類消費為例,詞典排序標準會認為我們必須始終吃熟透的牛肉漢堡,因為這是避免大腸桿菌感染的最佳方式,儘管熟透的牛肉漢堡味道平平。

更一般地說,一些公共衛生領域人士迴避討論絕對主義所帶來的意外負面後果。新冠疫情期間,一些官員強烈主張長期關閉學校,認為讓孩子們留在家裡是防止學生和教師在學校內傳播病毒的唯一方法。從技術上來說,這是正確的,然而,這個建議未能考慮到學校關閉對孩子們造成的巨大負面影響,這些影響應該與可能的益處進行權衡。

回到酒精的問題。

如果目前最可靠的證據表明即使適度飲酒也會造成相當大的傷害,那麼忽視樂趣或許是有道理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還要強調的是,現有數據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因為我們所擁有的最大、最常被引用的研究都是觀察性研究【流行病學及統計學中的一種研究方法。該研究通過對研究物件在自然狀態下根據特定的特徵分組後進行觀察、記錄,並對結果進行描述和對比分析而得出結論。與實驗及隨機對照試驗等研究方法不同,此類研究方法的研究者沒有(或未能)人為設置處理因素。編者注】,而非隨機實驗[6]。此外,適量飲酒者與非適量飲酒者的特徵是不同的。

2018年,《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了一項關於酒精消費與癌症、心臟病和其他疾病之間關聯的綜合研究[7]。這是一項卓越的學術工作,整合了數百篇此前的論文。結果表明,隨著飲酒量的增加,尤其是癌症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但是,在適度飲酒水準(例如,每天一到兩杯)下的影響非常小。在心臟病方面,我們觀察到適度飲酒水準下的風險降低,但隨著飲酒量增加,風險也會增加。

這些結果都沒有令人信服地表明存在因果關係。**與事實相比,所有的相關性——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似乎都被誇大了。通常來說,當研究人員能夠調整一些人口統計差異時,飲酒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會變得更弱(人口統計差異包括諸如年齡、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這些因素可能與飲酒習慣和健康情況相關。通過控制這些因素,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判斷飲酒與健康之間的直接關係,而不被其他因素所干擾。編者注)。這也暗示著,如果他們能夠調整更多的差異,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可能會進一步減弱[8]。從目前掌握的數據來看,我們無法確定這些關聯是否會變得更弱但仍然是正面的,或者實際上是否為零。

我們無法言之鑿鑿地證明適度飲酒完全無害,更不用說有益了。然而,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數據,適度飲酒完全對健康“有害”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如果你不享受或者對酒精反感,那麼戒酒的標準可能適合你。但是很多人偶爾會喜歡來上一杯:與朋友們喝杯啤酒,夏天喝杯冰涼的玫瑰紅葡萄酒,冬天坐在火爐前飲一杯熱雞尾酒,甚至在漫長的一天結束時,喝上杯白葡萄酒。如果我們認同快樂具有價值,且數據存在不確定性,那麼適度飲酒的標準則更加合理。

在酒精方面,輿論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顯得過分偏激。酒精可能不是長壽的秘訣,但它也不是砒霜。用《甜餅怪》(Cookie Monster)的經典臺詞來說,酒精“只是偶爾的美食”。

內容從哪來?
內容從哪來?
2025-04-06 01: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