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減肥,生一場病也可能會讓人“變瘦”,在不少人看來,這是生病期間吃不好,營養流失造成的。
一項研究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身體通過損耗肌肉加強免疫,生病時掉體重,反而是種免疫“保護”。
之前,《細胞報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生病導致體重減輕可能是身體對抗感染的一種“保護”反應。這種反應通過主動消耗大量能量(如脂肪和肌肉),增強急性期免疫反應。
當身體感染時,通常會出現不同的癥狀,其中常見的癥狀是脂肪和肌肉減少。因此,在經歷“大病一場”之後,人們往往會變得消瘦。
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學者針對上述問題的原因展開研究。
研究藉助小鼠模型發現了免疫細胞在脂肪和肌肉消耗中的作用:
在感染時,脂肪組織會減少,但它對抗感染的作用有限。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消耗肌肉,因為它能與特定免疫細胞結合並阻止感染。
這種能量消耗的過程是可控制且具有短期限制的,如果長期持續,則會加重疾病。
研究人員表示,病毒感染、腫瘤、慢性感染等疾病都可能表現出上述作用機制。
生病為什麼要補充蛋白質?
生病期間或疾病初愈,你可能聽過要補充蛋白質的說法,這主要和以下原因有關:
感冒、發燒補回損耗營養素
當感冒發燒時,人體的新陳代謝會加速,身體內蛋白質分解也會加快,同時B族維生素的排出量也會顯著增加。
此外,當人體相對虛弱時,消化液分泌會減少。建議通過攝入雞蛋、魚肉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來補充營養。這些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並且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有助於增強機體對病毒的抵抗力。
外傷、傷口加速癒合
人體在傷口恢復期,需要攝入更多優質蛋白質。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不僅會影響傷口癒合速度,還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優質蛋白中的某些氨基酸對於傷口癒合和抗感染具有積極作用,例如精氨酸,它可以促進肌肉組織生長和增強免疫力。
含有豐富精氨酸的食物包括海產品、瘦肉、禽肉、奶類及其製品;半胱氨酸也是傷口癒合所必需的氨基酸,它由體內的蛋白質轉化而來;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有魚類和蛋類。
手術、感染修復肌肉
當身體經歷手術或患上感染性疾病時,儲存的能源物質會減少,缺乏某些人體必需氨基酸,從而影響肌肉的形成。
肌肉的增長需要經歷以下過程:肌纖維撕裂→身體自動修復→形成更粗的肌纖維。在修復過程中,需要攝入蛋白質等營養物質。
生病期間,吃肉、蛋、魚等食物補充蛋白質時,有幾個注意:
建議盡量使用燉、煮、煨等相對健康的方式進行烹飪,這樣可以減少營養素的流失,同時降低有害化學物質的合成量。
對於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照料者可以採用精細化加工的方法來處理食物,例如剁碎、長時間高壓燉煮、使用攪拌機將食物打成漿等。
生病期間不要盲目禁食肉類、蛋類和奶製品。對於一些特殊人群來說,如果不確定某些食物是否適合自己食用,可以向醫生諮詢。同時,需要注意避免錯誤的飲食習慣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3類人群各有“運動增肌法”
在臨床上,評估肌肉水準有兩個指標:肌肉含量和肌肉力量。肌肉含量的多少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營養狀況,而肌肉力量的強弱則能夠體現一個人的運動能力水準。
擁有豐富的肌肉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還能夠更好地應對疾病。無論是健康人群還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增肌方式。
低強度運動:
運動時心率保持在每分鐘100~120次,感覺身體輕微發熱,散步、遛狗、做家務等都屬於這一範疇;
中等強度運動:
心率為每分鐘130~150次,活動時能感覺到出汗,呼吸比較急促,略感吃力;
高強度運動心率:
每分鐘160~170次,感覺大汗淋漓、氣喘吁吁。
健壯的中青年:中高強度運動
負重訓練(比如啞鈴操),可每周進行2~3次,每次3~5組,每組動作10~15次。
做一些靜力性肌肉收縮練習,即靜止不動的負重練習,比如平板支撐。
建議運動時控制運動強度在中等或中高水準,初次進行器械負重訓練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以免因動作不規範而造成傷害。
體弱的中老年人:低強度運動
這類人群進行肌肉訓練主要是為了滿足日常行動需求,預防骨質疏鬆等疾病,推薦以下運動形式:
中老年人身體虛弱,不建議進行過於強度的器械負重訓練,而應該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自重訓練方式,例如蹲起、深蹲等。
輕阻力器械:比如藉助彈力帶、礦泉水瓶等,老年人運動須量力而為,且不要選擇靜力性肌肉練習,而應在活動中進行力量訓練。
比如一邊行走,一邊雙手握住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向上推舉。
病情較重患者:量力而行,保證營養
這類人群運動能力有限,許多項目難以開展,可通過加強營養攝入增強肌肉。
包括癌症在內的許多重大疾病都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損耗,只要沒有嚴重的消化道疾病或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就應保證足量蛋白質及熱量攝入。
《癌症患者營養指南》推薦,癌症患者的熱量需求應類似於健康人群,介於每天每公斤體重25~20千卡,蛋白質的攝入量應不少於每天每公斤體重1克。
此外,適度的運動也是必要的,但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即使是那些不能進行大量運動的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走動也會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