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你如何對待孩子,他們就會如何成長。
有一位粉絲最近很苦惱,跟我訴苦,她說,最近孩子不服管教,本來自己就失業,孩子又不聽話,整個人快要崩潰了。
我問,具體是因為哪些事情?
她說,孩子躺正在沙發上看書,我跟他說這樣對視力不好,他對我發脾氣;下雨天去外面水坑旁玩泥巴,搞得身上到處是泥;早上上學特別磨蹭,吃個早飯要吃半小時......
聽她說了半天,原來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卻讓她對孩子“大動干戈”,自己也搞得情緒崩潰,悶悶不樂。
我說,你有些矯枉過正,你以為及時阻止孩子這些不良行為,孩子就會沿著你眼裡的樣子去發展,事實往往卻恰恰相反。
我們自認為是孩子的父母,須一切對孩子的不足加以管束和糾正,但是我們總無意之間打斷孩子的興趣。
閱讀是一件享受的事情,無論孩子保持哪種姿勢,是放鬆且注意力比較集中的狀態;而玩泥巴,體驗大自然卻為以後生物或者語文打下了基礎,比如我小時候經常玩泥巴過家家,所以我的語文和生物考得特別好;吃飯慢從中醫上講,對孩子腸胃有好處。
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尤其是孩子正在專注的時候,不要強行打斷,即使要批評,也要等他們做完後,再去細心溝通。
如果我們總是情緒化地指責,毫無耐心地溝通,最後孩子就越發離你希望看到的樣子越遠。
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少指責、少抱怨,沒有完美孩子
任何孩子都是從0到1,不斷試錯,不斷成長,降低對孩子過分期待,允許犯錯,允許有瑕疵。
看見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你總忍不住去指責,比如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怎麼學的!人家隔壁某某又考第一名!那誰誰誰家務活兒都會幹!這麼小的膽子,不知道跟誰學的!
長期處於批評打壓中的孩子,他們往往更容易自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甚至還會產生嫉妒心,嫉妒比他優秀的同齡人,也會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最傷害孩子的不是外界批評,反倒是父母的否定,儘管父母出發點是好的,但所表達的方式出現偏差,就成了打壓甚至扼殺了他的夢想。
“孩子你真棒!”、“表現不錯!”這種正面的鼓勵和肯定,會讓他找回內心的自我認同感。
沒有哪個孩子是滿分,99%都是不及格,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壞孩子都是逼出來的。
孩子玩手機太過癡迷,先別批評,能控制住時間就給他一個獎勵;孩子不小心打碎杯子,先別去罵,事情已經發生,要先處理點玻璃碎屑;孩子玩水把衣服打濕,先別指責,而是先將濕衣服換下。
有事就處理事,不要把解決問題的核心搞偏,最好讓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孩子是塊寶玉,對他們只能“雕琢”,不能“改造”。
你之所以與孩子相處不快樂
說到底就是你跟自己沒有和解。
你想孩子活成跟自己一樣的人,想讓孩子一切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可這是怎麼可能呢?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要知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鞋子髒了就洗一洗,不小心打碎了碗再買一個,只要不在“大事”上犯錯,小事上不要過度干預。
你上綱上線,那麼低的容錯率,只會導致親子關係達到冰點。
不要將自己的壓力情緒,無端發洩到孩子身上,他們不是你的出氣筒,更不是一個懂事的成年人,又如何去緩解你的生活壓力?
為人父母,要拎得清哪些事該管,哪些事不該管,大錯誤及時指出來,小錯誤就盡量保持忍耐,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
想起一位培養出三位博士的爸爸,當記者問他:你培養孩子的秘訣是什麼?
他說:把孩子當朋友,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
而大兒子這樣評價父親:他從不打罵我們,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我們,他從不說教,很多道理都是我們自個兒去悟的。
不要替孩子做決定
你以為是正確引導?殊不知,這種“控制型”育兒方式,限制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往後做事很容易被動。
你的控制欲越強,孩子的自主性就越差,他們的自信心也會大大降低,所有決定都是你來做的,以至於日後做某個事情時,他們就會丟失責任感。
身為父母,不是皇帝高高在上,而是在江湖上混,你與孩子為伍,在同一個戰線,你要學會放權,讓孩子去做選擇。
比如今天穿什麼衣服,週末想去哪裡玩,參加夏令營活動組隊,要放手讓他自己去決定。
古話說:欲速則不達,有時候你越是期盼孩子成才,長成你理想中的模樣,就越是跟你的願望背道而馳,反之,你順其自然,把緊盯著孩子的目光,從他們身上挪開,不再消耗他們,一切又朝著很好的方向發展。
梁啟超的9個子女,3位成為國家院士,其他6位也是在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和才俊名人,號稱“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教育,向來是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德行影響子女,對於兒女的人生大方向,他從不干預,他說,不必泥定爹爹的話,你們自己做選擇。
他一生留下2000多封書信,300多封是寫給子女的,他們彼此談人生、談理想、做朋友。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呢?
是放下控制欲,不去消耗孩子的能量,不執拗於小事,與孩子成為交心朋友,多鼓勵,少點抱怨指責,相信孩子越來越好,才會越變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