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比性格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心態。
楊绛曾說:
“你的人品是你最好的運氣,你的心態是你最好的風水。”
一個人只有擺正心態,人生才能越來越順暢,日子才能越過越紅火。
01
王陽明曾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人憂,不以己樂,此乃君子之風。”
人,最難做到平視自己。
取得一些成就、獲得一些優勢,就會產生極大的優越感。
同樣,被人批評的時候,又會無限自卑,不斷懷疑自己。
仰視或俯視,都不如平視。
當年,楊绛翻譯的《堂吉訶德》,一度被公認為是典範之作,自從出版以來,便收穫好評無數。
董燕生卻對楊绛的譯作提出了質疑,指出楊绛的翻譯存在詞句不準確等問題。
楊绛的一些朋友認為董燕生提出的質疑過於草率,想為楊绛“伸張正義”,楊绛卻勸住了朋友。
她對自己的譯作有信心,當然也有面對批評和質疑的勇氣。
而且,如果她的作品真的有問題,她也不會逃避。
隨後,楊绛在《文匯讀書週報》上發表聲明,感謝了董先生的指點,並且也對董先生的質疑進行了回應。
原來,這些所謂的“錯誤”,是因為楊绛在翻譯過程中,使用了“點煩”的翻譯方法。
這是一種帶有譯者個人創造性的翻譯方式。
譯者對原文刪繁就簡,刪除原文多餘煩瑣的文字,讓行文更加簡潔流暢、貼近原著。
就這樣一來,翻譯出的書稿更便於讀者閱讀。
聲明發出,說明原委,學界的質疑也就漸漸平息。
《後漢書》有雲:
“孔子大聖,不免武叔之毀;子路至賢,猶有伯寮之訴。”
即便是像孔子和子路這樣的聖人、賢者,依舊難免遭受別人的攻擊和質疑。
更何況你我呢?
所以,我們不必因為外界那些不和諧的聲音就氣餒。
當然,也不要因取得的成績而驕傲。
不妄自菲薄,也別趾高氣昂,用平視的眼光和心態看自己,眼前的風景才能開闊。
02
人這一生,總會與不同的人產生交集。
以怎樣的心態對待他人,就會收穫怎樣的命運。
戰國時期,孫膑和龐涓跟隨鬼穀子學習兵法,成為了同門師兄弟。
但龐涓卻因嫉妒心理作祟,設計陷害孫膑,砍掉了他的雙足。
孫膑為報仇,投奔到了齊國,並在齊國魏國交戰時,兩次大敗龐涓。
龐涓自知難逃一死,揮劍自刎於樹下。
龐涓對孫膑的態度中,嫉妒佔了上風,自己也食其惡果。
見不得別人好,也是在斷自己的後路。
曾國藩在臨終遺訓中特意叮囑家人:“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
對待他人不嫉妒、不貪求,平常心就好。
與其看到他人的成就便不斷追逐,不如享受自己當下所得,時刻保持著心態的平和。
青年時期的莫言,十分羡慕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甚至還模仿魯迅的筆法,創作了一篇名為《貓事薈萃》的文章。
這篇耗費很大心力才寫出的作品,在發表之後反應平淡,並沒有激起浪花。
可是同一時期創作的《紅高粱》,卻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部帶有莫言獨特風格的作品,為他“圈粉”無數。
這件事讓莫言意識到,其實無須羨慕他人,更不必“成為”他人。
做自己,也可以活成別人眼中的風景。
從此,他調整心態,創作出眾多風格鮮明、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
《漢書》有雲:“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與其羨慕他人,並因為落差而歎息,還不如調整心態,去努力去奮鬥,活出自己的人生氣象。
03
人生在世,最忌諱的就是不斷回頭。
一直留戀過去的風景,就會喪失前行的勇氣。
明代文學家呂坤有言:“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圖,徒悔無益也。”
後悔已經發生的事,還不如行事之前就小心謹慎;
錯誤已經鑄成,不如改變自己。
如果只是後悔卻毫無改變,那是沒有任何益處的。
王陽明的弟子曾經向他請教,如何清除心中的雜草。
他回答道:
“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
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若著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
這就是說,雜草有害,自然需要清除掉,但是如果偶爾沒有清理乾淨,也不必放在心上。
越是去想過去那些沒有做好的事,心裡便越亂,心頭雜念就會更多了。
每個人的過去都會有遺憾與不甘,關鍵是以何種心態面對。
女主盛明蘭和小公爺情深緣淺。
兩人受到家庭的阻攔,沒能成為眷侶。
明蘭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放下心結。
可陰差陽錯,明蘭大婚前,小公爺又來誠心求娶。
面對曾經的戀人,明蘭沒有絲毫猶豫,果斷拒絕。
丫鬟心生惋惜,問明蘭是否要給過去一個機會。
明蘭的回答溫柔卻有力量:“記住,人要往前看,別回頭。”
沉溺於過去,除了浪費當下的精力和感情沒有任何好處。
不悔恨、不懷戀、放下心頭包袱,才能在人生路上輕裝前行。
以坦然的心態面對過往的得與失,以平靜的心情回顧曾經的悲與喜。
學會對過去釋懷,才能無畏地前進。
04
憂慮未來,是當代人最常見的一種內耗。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問農夫種了麥子嗎?
農夫說沒有,因為擔心風雨不調,收成難保。
這個人又問農夫種棉花了嗎?
農夫說沒有,因為擔心害蟲來禍害。
這個人很好奇地問農夫到底種了什麼。
農夫說什麼也沒種,因為對未來不確定,所以乾脆什麼都不種了。
如果僅僅因為害怕未知的風險,便選擇裹足不前,那麼我們這一生,最終只能一無所得。
《古詩十九首》中寫道:“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人生短暫,不滿百年,如果我們每天都為遙不可及的事情而煩憂,就是對當下人生的浪費。
只有擺脫憂懼未來的心理,我們才能擁抱當下,獲得心靈的舒展。
正如林清玄所說:
“當我們活在當下的那一刻,才能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
當我們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
《菜根譚》中講:“笑看風雲淡,坐對雲起時。”
一個人最大的財富不是聰明才智,不是過人計謀,而是良好的心態。
心念寬如海,福氣自然來。
人生路上充滿了挫折與磨難,我們需要調整好心態。
以通透的態度去面對自己、面對他人、面對過往、面對未來。
不計較、不抱怨、不悔恨、不畏懼。
正如楊绛所說: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特別艱難的時光,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
挺不過來的,時間也會教你怎麼與它們握手言和。
人無完人,事無完美,把心態放好,沒有過不去的坎。”
人生的風水,不在別處,就在我們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