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逐漸廢掉的8個徵兆
更新于:2025-04-11 13:02:16

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

網上有句話說得很貼切:

“假裝式努力,習慣性躺平,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一個人逐漸廢掉的本質就是:思想散漫,放任自己做消耗性的事情。

可如果總是習慣慢走,就會逐漸失去奔跑的能力,不再進步。

當你發現自己出現以下幾種跡象,就要趕緊做出改變了。

1

安於現狀

不願走出舒適區

不知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

每天睜開眼,就知道一天要做的事,安於當前的狀態,懼怕做出任何改變。

在日復一日的消磨中,人變得愈發懶散消沉。

心理學家把應對外界的心理變化分為三個圈層:

最裡面的圈層叫舒適區,向外擴展一層是成長區,最外的圈層稱為恐懼區

很多人之所以焦慮,是由於避開了“學習區”,從“舒適圈”直接跳到了“恐懼區”。

其實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在成長區接受適度挑戰和鍛煉,反而可以達到最佳狀態。

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不同的選擇,給予你不同的生活軌跡。

走出舒適區,逼自己去做那些原本畏懼的事情,才能成長蛻變。

2

停止學習新事物

與世界脫節

作家石康說:“一個人的死亡時間,是從停止學習開始的。”

大腦“用進廢退”,如果不學習,再優秀的人也會喪失競爭力。

猶太被譽為“最聰明的民族”,每人每年平均要讀64本書。

他們認為,即使學了20年的東西,不經常複習使用,也能在兩年內忘掉。

現如今,機器人已經開始送餐,並參與工農業生產;AI繪圖高效逼真,AI模特比實拍更加完美。

任何系統不更新換代,都會走下坡路。

有句話說得好:“在21世紀,真正的文盲並不是沒有讀寫能力的人,而是不懂得習得、拋棄、再習得工作技能的人。”

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探索和進取。

唯有學習,能讓與時代保持同頻,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永遠有立足之地。

3

接受碎片化資訊

逃避深度思考

2021年一份紐約時報指出:

現代人一天接受的資訊等於古人一年接受的資訊量。

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大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

很多人歷史經濟有所涉獵,網路段子張口就來,娛樂八卦如數家珍。

可總是接受低密度資訊,對知識的敏感度不斷降低,就會無法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讀一本晦澀的書,看幾頁就頭腦發脹;對一個淺顯的問題,思考片刻就妥協。

長此以往,人的情緒顆粒度變大,語言扁平化,思維變成一盤散沙,大腦不堪重負。

不去推理信息的嚴謹度和真實性,最終離真相將越來越遠。

有位批評家說過:“終有一天你會感到痛苦,不是因為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不再思考。”

人一旦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等同於喪失了自由。

4

娛樂至上

沉迷虛幻的愉悅感

現如今,只要一部手機,隨時隨地都能捕獲各種娛樂資訊。

刷一會兒短視頻,兩個小時過去了;吃一個瓜,一個小時又過去了。

做的事情無關緊要,又感受不到時間流逝,可計劃好的工作,一直被擱淺。

沉迷於虛幻的愉悅感中,時間和精力在無形中被蠶食,行動力減弱,漸漸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感。

正如尼爾.波茲曼說的:

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在於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的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

在於被輕佻的文化環境,培養成了既無知又無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娛樂成癮的同時,也在瓦解著我們的意志,扭曲著我們的三觀,更加劇了負面情緒。

選擇用一種更加深刻、補充型的方式來尋求高級的快樂,比如讀書、學習一門技能。

不斷給自己充電,方能得到生命的富足和昇華。

5

不願付出

一味追求捷徑

很多人急於求成,只看速度不求深度。

名著看精簡版,學習報速成班,成功尋找近路。

結果,想抄近路的,都繞了遠道;想搞投機的,都掉進陷阱。

正如羅翔老師說的:“所有通過捷徑獲取的快樂,無論是金錢還是名望,最終都會給自己帶來痛苦。”

實際上,所有一鳴驚人的背後,都是看似笨拙的堅持。

微雕大師陳斌,每次發現細微的不滿意,都會反覆雕刻十幾次,甚至幾十次。

球員科比,堅持高強度的訓練長達8年,每周練習6天,在淩晨四五點就前往球館練球。

深耕自己,才是最好的破圈捷徑。

想增長知識,就去博覽群書;想擁有健康體魄,就去鍛煉體能。

有些路看似山高水長,越過險阻就是康莊大道。

6

喜歡形式主義

陷入低水準勤奮

雷軍在金山工作時,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被稱為“中關村勞模”,可金山的發展非常緩慢。

其他一大批互聯網公司反而迅速崛起后,遙遙領先。

他這才深刻認識到,低水準的勤奮,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只是對時間的消耗。

就像有的人,讀書很刻苦,但學完之後仍然迷茫;

有的人經常加班,卻始終在基層打拚,收穫平平。

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條件相當的大學畢業生,進行了長達25年的追蹤調查。

發現有著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職業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幾乎都成了行業佼佼者。

一個人的上限,並非由努力程度決定的,而是取決於學習方法和目標定位。

運用smart法則,聚焦清晰可度量的目標。

去做長期主義的正確努力,才能進入持續向上的正迴圈。

7

行動力差

持續性拖延

你想要什麼?

健康的身體、更多的財富、還是親密的摯友?

想要實現這些目標,只要打開手機引擎,就會找到一切你關心的答案。

可為什麼沒有成功呢?

原因就在於遲遲沒有行動。

買了書一直沒有拆封、辦了健身卡放到過期……

拖延症給我們帶來了無數挫敗和損失,它已經被稱為當代人的“精神癌症”。

帕金森定律指出:我們真正需要完成的任務,取決於我們分配給它的時間。

如果你只有半小時的工作要做,那就不要分配兩小時給這件事。

同樣,如果你感覺做半小時的工作很難,那就採用“五分鐘法則”。

以5分鐘作為一個單元,降低難度,減輕心理阻抗。

你會發現任何事情都是越想越困難,越做越簡單。

也只有行動起來,才能給你想要的一切。

8

態度悲觀消極

經常抱怨生活

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經常抱怨的人,是什麼心理?

有個答主說得很貼切:心理比較脆弱,不能客觀地看待問題,把所有的錯都歸結到外界,不夠樂觀,也很自私。

生活中,有些人看什麼都不順眼,幹什麼都不爽。

工作不順心,抱怨領導不公正;

現狀不如意,抱怨自己運氣太差;

跟別人鬧矛盾,抱怨對方不講道理。

結果,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思維定勢,總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忽視自身的問題,放棄主觀能動性。

負能量越積越多,就會陷入悲觀消極的惡性循環中。

就像有句話說的:“抱怨,始於愚蠢,終於懊悔。”

心態不同,人生的結果亦不同。

消極抱怨,是前進最大的障礙。

這種受害者思維,只會讓弱者更弱,無力撐起幸福與未來。

古人雲:“不奮發,則心日頹靡;不檢束,則心日恣肆。”

世事喧囂,每個人都可能在迷茫中迷失自我。

倘若放任自流,遲早會受到反噬。

人生要靠自己去雕琢,想要成為精品,就要下狠功夫,不斷和人性作鬥爭。

時刻保持危機感,多一份內驅力,也讓人生多一種可能性。

破局的力量
破局的力量
2025-03-26 02:47:19
活在自己的因果里
活在自己的因果里
2025-03-26 0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