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探討|人工智慧生成藝術與傳統藝術設計創作的融合
更新于:2025-04-11 09:36:02

本文轉自:黑龍江日報

□姜雪

如今,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在工業、醫療、金融、設計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價值,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藝術設計領域,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應用改變了傳統藝術設計的創作方式和表現形式,使得過去的設計範式逐漸消解、新的設計範式悄然建立。與傳統藝術相比,創作方式、存在形式、美學特質等都發生了變化,並藉助先進的當代科技成果——人工智慧、視覺識別、深度學習演算法等技術,從內容、技巧、技法各方面,對人類歷史上各種藝術形態進行融合,在重新定義藝術創作邊界與意義的基礎上,推動藝術創作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創作理念:從經驗主導到智慧分析

傳統藝術創作理念與人工智慧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刻重塑當代藝術設計的創作範式,為藝術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遇。傳統藝術設計往往依賴於設計者的個人經驗積累和主觀審美判斷。現如今,生成式人工智慧憑藉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深度學習演算法系統分析海量的藝術史資料、當代設計案例和用戶行為數據,從中精準提煉出跨時代、跨文化的創作規律和趨勢預測,為藝術家提供多維度創作支援。在該融合模式下,藝術家不僅可保持創作主體地位和最終審美決策權,而且可藉助AI的數據分析能力獲得更全面、更客觀的創作參考,實現主觀靈感與客觀洞察的協同增效。人工智慧還能快速解構數百種藝術流派的視覺特徵、技法特點和美學原則,為藝術家提供跨時代的風格融合方案與組合建議,藝術家可基於自身專業素養和文化理解進行篩選、優化與再創造,推動藝術語言實現突破性發展。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可將大數據分析揭示的客觀市場趨勢與設計師基於經驗形成的主觀判斷相結合,使二者相互印證、彼此補充。

創作方式:從個體構思到人機協同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指數性發展,藝術家與設計師將面對的是與人工智慧深度合作的人機協同創作時代,對人機協同創作方法的探索迫在眉睫。人工智慧技術因其具備不可解釋性的創造能力,是一種超越人類認知範圍的“非人類”機器智慧。如何突破當下AIGC內容中人工智慧單一、靜態的“類人”身份與邊界範式,讓人工智慧以“非人類”的智慧與人類進行深度協作,是當下推動人工智慧與內容生成結合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實際創作流程中,設計師僅需輸入創意需求和相關參數,人工智慧技術便可根據深度學習模型快速生成多個設計變體,然後設計師再從這些初步方案中篩選出最具潛力的方向進行調整和優化,最終形成高效的設計反覆運算。以Adobe Firefly為代表的人工智慧設計工具支援可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即時修改圖像,設計師只需說出“讓背景更暗些,增加霓虹燈效果”這樣的簡單指令,系統就能立即呈現相應效果,真正實現創意表達的“所想即所得”。

創作主體:從專業精英到大眾共創

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徹底重塑藝術創作的主體格局,推動藝術創作從專業精英壟斷走向全民參與的民主化時代。以Canva、DALL-E為代表的新型AI創作工具可憑藉其直觀的交互介面和智慧化的創作輔助,使得沒有任何專業訓練背景的普通使用者也能輕鬆生成具有專業水準的設計作品,使得傳統意義上涇渭分明的“創作者”與“觀眾”的界限被徹底打破。國際藝術與技術協會(ISEA)預測,到2030年,全球超5億人將用AI創作藝術。無需素描十年功,或苦練文筆,只需幾句提示詞,就能生成可與大師媲美的作品。2023年,印度一位13歲少年用MidJourney設計遊戲概念圖,被Epic Games看中,簽約開發。這波“人人藝術家”的浪潮,正如19世紀攝影術讓畫像普及,徹底打破藝術壁壘。

人工智慧與傳統藝術設計的融合,標誌著藝術創作進入人機協同的新階段。生成式人工智慧憑藉演算法分析與數據驅動,拓展了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創作邊界,而傳統藝術的審美經驗與文化積澱,則為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提供了價值引導與深度參照。未來,人機協同的融合模式需在技術可能性與藝術本體性之間尋求平衡,助力藝術行業邁向更具包容性與創新性的未來。

(作者系長江大學傳媒學院助教)

減肥還是減體重
減肥還是減體重
2025-03-26 07:22:35
國家版減肥指南來了
國家版減肥指南來了
2025-03-26 07: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