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前多鍛煉,50歲后少鍛煉,60歲不鍛煉,這說法有道理嗎
更新于:2025-04-11 09:15:32

宜春市一位67歲的老人陳伯伯,一直很注重養生,平常有晨練的習慣,可是沒成想有天在晨練途中發生了猝死意外。

出事當天,陳伯伯像往常一樣,早上五六點起來便出去晨練。在半山腰途中,陳伯伯突然倒地不起。

周圍的人見狀,急忙撥打了120電話,但當急救人員到達現場的時候,陳伯伯的呼吸、心跳已經停止,搶救無效死亡。

據家屬介紹,陳伯伯本身患有高血壓,出事前幾天就有胸痛的癥狀,可是誰也沒有當回事,意外悄然而至。

一、“40歲前多鍛煉,50歲后少鍛煉,60歲不鍛煉”,有道理嗎?

國家級名中醫徐再春教授,曾提出這樣一句話:40歲前多鍛煉,50歲后少鍛煉,60歲不鍛煉。徐老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但據杭州日報,徐老平時從不感冒吃藥,身體極好。

徐老說,健身要分年齡和階段,40歲之前一定要運動,50歲之後要多休息,60歲之後不鍛煉,要保養。

有些人年輕的時間不鍛煉,老了卻拚命鍛煉,這違反自然規律,結果很可能就是把身體搞垮了。

徐老談到自己年輕的時候,早上起來之後就要在操場裡面跑步或者打球,引體向上一口氣可以做幾十個。退休之後,徐老就幾乎從不去爬山或者走路,平時出門也是開車。

“40歲前多鍛煉,50歲后少鍛煉,60歲不鍛煉”的重點在於,運動不能過量,不能盲目追求運動量,這是有道理的。

不同年齡段的運動專案和強度都不同,年齡大了之後,運動需要預防和保護膝蓋、腰部等傷病,因此,運動需要講究方式方法。

二、運動不當反而傷身

運動雖然有益於身體健康,但前提是要選擇正確的運動方式,運動不當反而會造成身體的損傷,下面這幾種錯誤的運動方式就不可取。

1.一開始就大量、高強度鍛煉

如果一開始運動,就選擇大量、高強度的鍛煉方式,身體很可能一時無法適應,產生渾身酸痛、身體疲乏、肌肉拉傷等癥狀。而爆發性的運動,還可能造成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

建議先從強度低一點的簡單運動開始鍛煉,之後逐漸增加運動量、運動強度,給身體一個適應的過程。

2.爬山鍛煉膝關節

通過爬山來鍛煉膝關節並不可取,膝關節損傷的可能性大。人在下山時膝關節受到的衝擊力非常大,能相當於體重的5-8倍,可能加重髕骨軟骨面、半月板受損等。爬樓梯也與此類似,老年人更要多提高警惕,避免因此引發膝關節損傷。

3.追求過早的晨練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不建議過早的晨練,尤其是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據統計有70%-80%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生與早晨的六點到十點。

晨練過早,本身身體處於血壓高峰值期間,鍛煉的話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王隴德院士建議,最好選擇下午四點到五點或者晚上飯後2-3小時鍛煉。

4.追求空腹晨練

不少人會在起床之後空腹晨練,但空腹晨練不利於健康。經過一晚上的睡眠消耗之後,腹中的食物基本被消化完,此時進行1-2小時的鍛煉,熱量不足,可能出現大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心慌、站立不穩、腿軟等的癥狀。患有心臟病的老人還可能會發生摔倒、猝死等意外,建議老年人晨練選在進食之後、太陽升起後進行。

除了過量運動外,還有些人認為運動有很多危害,乾脆一動不動,這也是常見的誤區。

北京朝陽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趙鐵良指出,靜並不是讓坐著不動,而是要學會養心。長期靜坐不動,可能導致器官衰退、免疫力下降等,因此老年人要學會合理、正確的進行運動。

三、如何判斷自己缺乏/過量運動了?

很多人運動過量但不自知,可以從下面幾點判斷一下。

運動時如果發現手臂、胸部、肩頸部位等肌肉持續酸痛、腫脹,或者小傷口癒合緩慢。另外,飲食習慣出現出現食慾下降、喜吃甜食等改變

運動後的心情不佳,明顯感到有焦慮、緊張、煩躁等情緒,或者連續幾天的疲勞。身體上出現臉色發白、潮紅、失眠以及夜間盜汗等不適癥狀,可能就是運動過量了。

運動之後的疲乏感,建議可以通過調整運動量,運動後至少進行10分鐘左右的拉伸放鬆來緩解。運動后,建議補充無機鹽、優質蛋白質等營養,除此之外,運動結束半小時之後,泡泡溫水浴10~15分鐘也是不錯的舒緩方式。

那哪些癥狀可能是缺乏運動,身體發出的不健康信號呢?

·稍微動一動,就氣喘、呼吸困難

·站久了背痛,特能是背部肌肉力量虛弱的表現

·散步也容易出現扭傷,或者走不了長路

·沒有運動或者工作,但仍然感覺到疲憊、累。

運動固然有益於身體健康,但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錯誤的運動方式反而可能會傷及身體,建議不要過早晨練、空腹鍛煉、一開始便高強度鍛煉等等,並且要學會判斷是否運動過量,及時調整運動量。

參考資料:

[1] 五年來沒生過病、沒輸過液,國家級名中醫警告你:別老照鏡子,要看肚子!.健康時報.2017-09-04

[2] 70歲大爺晨練,腦血管爆了!這種“自殺式晨練”別做了.養生中國.2019-09-01

[3] 運動時,你是不是也陷入了這17個常見誤區?. 京醫通.2017-02-13

[4] 運動有個「最減壓時長」!《柳葉刀》子刊120萬人數據得出結論.生命時報.2020-11-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