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百姓的印象中,醫生是很少生病的,即使病了也不是什麼大病。可事實上,許多醫生忙於工作,連自己患癌症了都不知道。
2019年,我國腸癌專家、中大附六院長王磊因胰腺癌離世,年僅50歲。患癌症後,他依然連續3晚在做手術。
王磊醫生在問診|圖源網路
醫務人員常常一副救死扶傷的模樣,但他們也是血肉之軀,同樣會生病,而且可能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癌症。
一、行醫40年,自己卻得了癌症
楊育正是產科名醫、婦癌治療專家,也是曾兩度掙扎於死亡邊緣的淋巴患癌者。行醫40年,迎接過無數新生命,也送走過無數的患症者。這樣一位醫者,在2012年被診斷了淋巴癌。
楊育正醫生感慨說道,“時刻,我立即由‘體驗組’的醫生,成了‘被體驗組’的患者。” 年輕時為了工作,經常一天只睡三小時,長期活在壓力之中。終其一生,他都在努力為工作和家庭負責,但終於輪到他能為自己做點什麼時,時間卻沒有為他停留。
楊育正醫生|圖源網路
二、心理壓力與癌症息息相關
由壓力導致的癌症在醫學上被稱為壓力致癌,據日本國家癌症疾病醫學研究發現,精神上的壓力會干擾免疫系統的正常機能,降低防禦外來病毒及自身體內細胞癌變的敏感度,由壓力導致的癌症發病率大大提高。
壓力大時,體內會產生較多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當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數量時,可使免疫器官中的脾臟產生白細胞的能力大為降低,致使淋巴細胞中的T細胞和NK細胞數量大大下降。而T細胞和NK細胞,這可是人體清理癌細胞的主力,也就是人體自身的抗癌能力。
三、患癌後,院士總結出4句話
“癌症與長期壓抑脫不了干係”
楊院士回想起生病前的一段時間,他遭遇的各種中傷、攻擊及鬱悶的情緒,可能為癌症種下病根。
當一個人焦慮不安、發怒、緊張、憂鬱的時候,會產生“壓力激素”,激素水平長期居高不下的時候,人體免疫系統會受到抑制和摧毀,癌症有了可乘之機。
鍾南山院士也曾在採訪中說過:“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堅持運動,是防癌良方”
楊院士說道,在他抗癌期間運動是沒有“休假”的,每天清晨6點前出門,在家附近慢跑快走一到兩公里,後期因行程安排早上在家做氣功,傍晚跑步。
原理是簡單的,主要看能否堅持落實。2016年美國癌症中心報告指出,運動能顯著降低13種癌症發病率,適當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讓人保持一個良好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
“好睡眠能養好抗癌力”
睡眠與人體免疫力密切相關。在抗癌期間,楊院士堅持每天5:40起床,晚上9:30上床,中午則午休30分鐘,生病之後生活規律起來,作息的模式一直持之以恆,從沒間斷。
良好的睡眠可使體內的兩種淋巴細胞數量明顯上升,而淋巴細胞,在與惡性腫瘤的戰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抗癌沒有偏方,要講究科學”
身體調理,不過三大要素:吃得對,動得勤,睡得好。蛋白質與免疫力關係最為密切,抗癌期間根據免疫的情況,楊院士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為了應對高劑量的標靶治療,楊院士在化療期間補充了防止貧血的紅肉和深色的蔬菜,必要時還補充了維生素。後來免疫力回升后,則換上低脂的白肉,同時決不生食,全方面提升自己的免疫力。
壓力雖然會導致癌症,但只要我們正確面對,採取合理對策也能防範於未然。有效地提升自身適應壓力的能力,在擁有健康身體的同時,也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參考資料:
[1] 《癌症專家自己患癌后,悟出七條抗癌真理!》.健康時報 2018-06-30
[2] 《世界腫瘤日|癌症或成醫生職業病,中國醫生何時才能休息?》.MedSci梅斯.2021-4-20
[3] 《長期精神壓力大,可能誘發癌症!》.銘道醫療.2020-11-14
[4] 《李雪健20年抗癌,提醒我們:每個人生來自帶“抗癌力”,不得癌也要護好它!》.健康時報.2021-2-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