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小艾寫過一篇“動物患癌”的文章,裡面說到——癌症並非是人類的“特權”,動物其實也會得癌症。
但之後,也有很多人留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個粉絲稱,鯊魚不得癌症。
之後,小艾查閱資料發現,鯊魚不會得癌症的說法,來自於1992年,一本名為《鯊魚不會得癌症》的書,在當時看來,或許沒有證據證明鯊魚會得癌,但隨著科學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鯊魚患癌的證據浮出水面。
鯊魚不得癌的說法由來已久
關於鯊魚不會患癌的流言,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兩個研究,一個發現軟骨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用的是幼兔軟骨),另一個換用鯊魚軟骨再次證實了該作用。
抑制新血管生成是抑制腫瘤生長的一條有效途徑,而鯊魚的全身骨架均是軟骨,於是有人從中嗅到了商機,並在1992年出版了《鯊魚不會得癌症:鯊魚軟骨如何救你命》(Sharks Don't Get Cancer: How Shark Cartilage Could Save Your Life)一書,為口服鯊魚軟骨產品造勢。
這本書一度很暢銷,加上後來一些電視節目的宣傳,鯊魚軟骨可治癌的說法就越來越深入人心,很多癌症患者甚至放棄正規療法轉而求助於鯊魚軟骨素這種替代醫療。
鯊魚其實會得癌症
不久前,科學家在南澳大利亞海王星群島附近拍到了一頭下頜上長著一顆碩大腫瘤的大白鯊,並首次把關於鯊魚腫瘤的發現記入文獻中。
鯊魚軟骨產品的銷售商一直宣稱鯊魚極少罹患癌症,實際上,150多年前,科學家就已經發現鯊魚和其他眾多脊椎動物一樣,也會罹患良性或惡性的腫瘤。科學家們至今總共已經記錄了至少23種鯊魚的腫瘤,包括澳大利亞科學家們新發現的兩種。只是,關於鯊魚患癌的病例記載的較少,更沒有明確的比例數據,所以無法推論鯊魚患癌的可能性究竟有多高。
至於鯊魚,或者說所有軟骨魚類,被發現的癌症病例不多的原因,一方面可能由於它們大多是大洋性魚類,大洋環境中的致癌物質本來就比較少,大洋性硬骨魚中癌症病例同樣極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證實這個猜測;另一方面大洋中食物稀缺,患癌的鯊魚可能早就成為其他掠食者的腹中餐,還沒等到被人類捕撈上來。
總體而言,鯊魚的癌症發病率仍然相對較低
第一,鯊魚患癌較少跟基因有關。
通常來講,壽命較長或體型較大的動物,因為累積的DNA損傷更多,因而有更高的概率出現有害的細胞突變,使得發生癌症的風險更大。大白鯊可以存活70年以上,體型也相當龐大,卻是個例外。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載的一項研究發現,大白鯊的基因組數目多達人類的1.5倍,重複率也與人類相似,但比較特別的是,其中有一個叫做LINEs的DNA片段在基因組的各個位置上多次重複出現。正是這段多次重複的活躍基因,使大白鯊的基因擁有更高的穩定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細胞突變的可能性,使得大白鯊不那麼容易患癌。
此外,這個研究團隊還發現,大白鯊還擁有幾種能促進血液凝結以及肌肉再生的基因,有助於加快修復損傷,這也有助於減少細胞突變的發生,降低癌症發生率。
第二,鯊魚軟骨中確實含有抗腫瘤的物質,但應該合理使用
如一開始提到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研究所說,鯊魚軟骨,或者說許多動物的軟骨,確實含有一些抗癌物質,能起到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以及抵抗癌細胞入侵的作用。即便人類的癌症也很少會入侵軟骨,這主要是由於軟骨的環境並不適合癌細胞生長。但直接服用從鯊魚軟骨產品,卻已被證明無法達到同樣的功效。
何況,一種抗癌藥物的開發,有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需要對有效物質進行提取、堅定並純化,然後研究該物質的作用機制,對那些癌症有效,有沒有潛在毒性?,需要多少劑量、通過什麼路徑才能發揮作用,該用什麼方法控制等等問題。簡單粗暴地食用原材料,只會讓消費者耗費大量金錢,又讓無數鯊魚慘遭荼毒。
事實上,很多替代醫學鼓吹者的手法都如出一轍,鯊魚軟骨素變成治癌神葯只不過是眾多案例中的一宗,層出不窮的偽科學抗癌產品一直在消費人們的金錢甚至性命,在此只能再次奉勸大家,除了現代醫學的正規治療,其他的抗癌藥物、手段都不能相信。
參考資料:
1 Sharks Do Get Cancer: Tumor Found in Great White. LiveScience. December 5, 2013.
2 鯊魚DNA的秘密對攻克人類癌症有何啟示. BBC NEWS中文. 2019年2月22日.
3 Nicholas J. Marra, etc. White shark genome reveals ancient elasmobranch adaptations associated with wound healing and the maintenance of genome stability. PNAS March 5, 2019 116 (10) 4446-445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