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是一位生活規律的人,平時飲食清淡,按理說不應有太多健康問題。最近幾個月,他時常感到胃部不適,尤其在飯後有種隱隱的壓迫感。
起初,他以為是胃炎發作,便隨意吃了些胃藥。,癥狀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愈發頻繁。直到一次體檢時,醫生發現他的胃部出現了異常,進一步檢查后,確診為早期胃癌。
這讓王大爺和他的家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為什麼自己平時沒有明顯的疼痛,就忽然被告知患上了癌症?張醫生提醒道:“胃部癌變,不是看疼不疼!很多胃癌早期的癥狀都極為隱匿,不易被察覺,往往等到疼痛感出現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
胃癌的隱匿性:早期不疼,並不等於沒事
在談及胃癌時,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認為,沒感覺疼痛就代表胃沒問題。,事實並非如此。胃癌的早期癥狀相對來說並不典型,甚至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疼痛感。這是因為胃部的神經末梢相對較少,早期腫瘤的生長不會直接刺激到神經,導致患者難以察覺。
張醫生指出,疼痛在許多情況下,是病情惡化到一定程度後才會出現的標誌。
一項來自《國際癌症雜誌》的研究顯示,超過70%的胃癌患者在早期並無明顯的疼痛癥狀,只有在晚期,腫瘤壓迫到胃壁或其他臟器時,疼痛才逐漸加劇。因此,不能單憑有沒有疼痛感來判斷胃部是否健康。
警惕這六個早期癥狀:或是胃癌的信號
為了避免像王大爺這樣忽視胃部健康問題,張醫生特別提醒大家,如果出現以下六個癥狀,務必警惕,儘快就醫檢查:
持續的胃部不適許多人將胃部不適歸咎於飲食或壓力,忽視了其背後的潛在風險。若胃部不適持續數周甚至更長,特別是伴隨飽脹、隱痛、反酸等癥狀,應立即引起重視。
食慾減退或噁心嘔吐胃癌早期可能會導致消化系統的輕微紊亂,表現為食慾下降,且進食后容易產生噁心、嘔吐的現象。尤其是突然對某些食物失去興趣,或長期食慾不振,這可能是腫瘤在胃部生長,影響了食物的正常消化。
體重無故下降如果沒有刻意減肥,卻出現了短時間內明顯的體重下降,可能意味著身體內部正在發生異常。胃癌患者由於胃部功能受損,攝入的營養減少,常常會在短期內掉下不少體重。
黑便或大便潛血如果發現大便呈現黑色或帶血絲,可能是胃內出血的癥狀,腫瘤常會導致胃粘膜破裂或潰瘍,出現出血現象。黑便並不是胃病的專有癥狀,但如果與胃部不適共存,極有可能是胃癌的早期信號。
飯後肚子脹痛有些患者在進食后,感覺胃部明顯飽脹,甚至伴隨輕微的疼痛。這種癥狀往往與胃部腫瘤對胃內空間的壓迫有關,導致胃部難以正常擴張和消化食物。
貧血、乏力胃癌患者常常會伴隨貧血癥狀,尤其是當腫瘤導致胃部長期慢性出血時,患者會出現頭暈、乏力、蒼白等貧血表現。張醫生指出,這種貧血通常比普通缺鐵性貧血更為頑固,補鐵治療效果不明顯。
胃癌的高發原因:中老年人需尤為注意
張醫生在多年的臨床中發現,胃癌的高發群體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特別是年齡超過50歲的人群。這與中國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中國人傳統上喜歡醃制食品、煙熏食物和高鹽飲食,這些習慣會導致胃粘膜長期受到刺激,增加癌變的幾率。
根據《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的數據,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中,超過60%集中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體。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醃制食品的使用頻率更高,胃癌的發病率也相對較高。
專家建議:如何預防胃癌?
定期體檢,尤其是胃鏡檢查張醫生強調,胃鏡是早期發現胃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對於40歲以上的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可以有效發現早期病變,從而及時干預治療。
飲食清淡,避免過量食用醃制食品傳統中醫學也強調,飲食應“以和為貴”,過辣、過鹹的食物會損害脾胃的功能,增加胃病的發病率。張醫生建議,平時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減少醃制食物的攝入。
戒煙限酒煙草中的有害物質會直接刺激胃粘膜,破壞其防禦屏障,增加胃癌的風險。而長期過量飲酒也會對胃部造成持續性的損害,增加癌變可能。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態中醫有雲:“胃為氣之海”,情緒和壓力會直接影響胃的健康。長期的焦慮、壓力過大容易導致胃部功能紊亂,甚至引發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熬夜,也是預防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胃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莫忽視身體的警示信號
張醫生提醒,胃癌並非“不治之症”,如果能夠在早期發現,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許多患者因為忽視早期的輕微癥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而現在,王大爺在確診后及時接受了微創手術,術后恢復良好。張醫生表示:“他的情況是幸運的,因為發現得早,手術后並沒有太多後遺症。
”通過王大爺的故事,張醫生再次提醒大家:胃部開始癌變,不是看疼不疼!如果出現不適癥狀,不要以為是小毛病,及時就醫是關鍵。
胃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承擔著重要的消化和吸收任務。無論從中醫的角度還是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保護好胃部健康都是延年益壽的重要一環。
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胃部健康,積極進行定期檢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胃癌的威脅。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