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此名乍一聽,著實令人感到一頭霧水。畢竟,這玩意兒不像感冒,咳一咳就好,或者像骨折,打個石膏就能恢復。食管癌宛如慢性而隱秘的殺手,在悄無聲息間潛伏。
待到癥狀浮現,病情往往已頗為嚴重。誰也不想得這個病,可是食管癌的根源到底藏在哪兒呢?還是生活方式?
關於這些問題,專家和老中醫們早就給出了答案,說得直白一點:食管癌的根源,其實就跟你的一些不良習慣有很大關係,而你也許一直都沒注意。
眾多民眾對食管癌知之甚少,總以為此病與自身相距甚遠。再加上它的癥狀早期很難被發現,往往和一些小問題(比如吃得太快、偶爾的喉嚨不舒服)混在一起。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些癥狀無關緊要,甚至覺得“反正我年輕,怎麼可能會得食管癌呢?”但你知道嗎,癌症的很多“預兆”都從年輕時就開始埋下種子。
如果你長期保持某些不良習慣,到了50歲以後,這些“種子”就會慢慢發芽,最終變成無法忽視的病根。
飲食習慣的“鍋”
吃啥決定了身體的狀態,食管癌的發生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你別看平時吃一頓油膩、辛辣、過燙的東西似乎並沒有什麼大礙,時間一久,胃和食管的“抵抗力”就會慢慢下降,甚至會因為這些食物的刺激產生某些“異常反應”。
就拿油膩食物來說吧,你可別覺得那點小小的油脂沒啥大不了。高油脂、高鹽分的食物,長期下去就會刺激食管,特別是辣味十足的食物,油膩食物不但讓胃部產生過多的酸,還能把這些酸帶到食管上,時間久了,食管的內壁就可能受損,增加癌變的風險。
再說那個“過燙”這個詞。是不是經常吃熱騰騰的火鍋,喝燙嘴的熱湯呢?很多人為了口感,偏偏喜歡把食物燒得滾燙滾燙,再一口下去,雖然瞬間覺得痛快,但你知道嗎?
這一口熱湯下去,對食管內壁的刺激堪比“火上加油”。食管的黏膜本來是保護食物通道的,但高溫的食物每次進肚都會刮擦食管的內壁,久而久之,食管的自我修復功能就可能跟不上,增加了癌變的機會。
你可能會覺得,飲食習慣是個大問題,但生活方式、作息不規律這些“隱形殺手”可不能忽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工作或者娛樂,整天都在座位上“紮根”,坐一天,坐到夜晚都不想動。這種生活方式看似方便,但對身體卻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研究表明,久坐的人群,患食管癌的風險比常運動的人要高得多。你吃進去的東西就難以迅速通過食道,長期滯留在食管中,酸性物質或者食物殘渣就容易對食管造成腐蝕,增加患癌的幾率。
再來談談生活節奏,尤其是熬夜的那部分人。熬夜對身體的損傷,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可你知道它對食管的影響有多大嗎?
熬夜不光是讓你皮膚變差,肝臟受到影響,胃腸的健康也會變得岌岌可危。長期處於不規律的作息,體內的激素水平會發生變化,胃酸分泌可能會增加,食物更容易倒流到食管,形成“胃食管反流”。
辣椒,頗受眾人喜愛。不少人堪稱飯桌上的“辣妹子”,無辣不歡,若是餐食中不見辣椒,便覺索然無味,毫無胃口。
但是你知道嗎,辣椒裡面的辣味物質——辣椒素,雖然有些研究表明它有一定的抗癌效果,但對於食管而言,卻是一個強烈的“刺激者”。過量食用辛辣食物,食管黏膜會不斷受刺激而發炎。若這種狀況長期持續,容易誘發細胞變異,最終可能引發癌症。
酒精呢?喝酒似乎是大家的“社交標配”,尤其是男性朋友,到了聚會、宴席,酒精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元素。
但是酒精對食管的危害可不是說“醉了”就沒事,長期攝入過量酒精,它會對食管黏膜造成損傷,增加食管癌的風險。而且你可能沒注意到,酒精和高脂肪食物搭配时,那個效果更是成倍增加。
你可能在想,“這不就是一些常見的食品嘛,生活中到處都是,難道非得完全避免?”當然了,我不是讓你完全禁絕這些東西,只是提醒大家,要有適度的意識,尤其是50歲以後,身體的“耐受力”大不如前。
偶爾吃點辣椒、喝點酒,並不會立刻導致食管癌,但如果這種過量、長期的習慣不改正,那麼,癌細胞的生長環境就逐漸形成了。
50歲以後,給身體“放個假”
回到問題的關鍵:50歲以後少碰,老了也不得食管癌。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是,人體在50歲以後,代謝和修復能力逐漸下降。如果50歲以後,仍然保持之前的生活方式,那些年輕時的“小問題”可能就會變成“大麻煩”。
不管是飲食,還是生活習慣,到了這個年紀都該有所改變。你要清楚,到了這個年齡,食管的“自我修復能力”已經不如年輕時那樣強勁,任何一次不當的刺激,都可能讓食管的內壁長時間處於“亞健康”狀態,最終導致癌變。
所以,如果你已經進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得好好照顧自己,給食管和胃腸“放個假”,該休息時就休息,別再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了。
飲食上,盡量避免油膩、辛辣、燙口的食物;生活中,要多注意運動,不要坐著不動;作息上,要盡量保持規律,保持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食管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王立東,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營養狀況對中國食管癌疾病譜和精準防控策略的影響 ,2024-09-20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