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專家學者談《武漢文脈》
挖掘地方文脈之根
為武漢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援
4月9日,在《武漢文脈》融合出版工程第一批編纂出版成果發佈活動現場,專家學者認為,《武漢文脈》的出版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武漢文脈》首批推出圖書共7種21冊,以武漢地區舊方志為主。
盛世修典,彰顯文化自信。“《武漢文脈》第一批問世的成果之所以選擇整理、出版舊志,乃是因為方志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編修方志是我國的優秀歷史傳統。”《武漢文脈》總編輯、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馬敏介紹,作為現存武漢歷史文化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武漢文脈》推出的這些舊志文獻系統記述了武漢各地千餘年來自然環境的變遷,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存史資治、內容豐富,開發利用、無可替代,對認識、研究和促進武漢的文化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等,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武漢文脈》顧問、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嚴昌洪介紹,《武漢文脈》首批推出的圖書很有代表性,地域兼顧武漢三鎮,時間涵蓋清代到民國,內容涉及本地歷史地理、文教設施和山水名勝。“我們可以通過所收錄的歷史文獻,了解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工作於斯的武漢,它蘊含的文化底蘊如此深厚,延續的文脈如此綿長。”
“編纂《武漢文脈》,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揭示歷史文化底蘊,在展現中華文化多姿多彩的同時,又可以激發武漢各界人士的共同記憶和情感,為地方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援,是順應時代和擔當文化使命之舉。”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薩仁高娃看來,《武漢文脈》是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凝心聚力的有效手段,是國家古籍保護傳承事業的重要組成,也是構建歷史記憶、增進文化認同的必要途徑。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認為,問津書院是武漢古代文脈的一個重要載體和體現,為名重一時的講學之地,在元、明、清三朝就已經成為鄂東文人的搖籃。此次《武漢文脈》中推出的《問津院志》是湖北現存唯一一部完整的書院志書,為讀者瞭解湖北古代書院相關方面內容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武漢文脈》總編輯、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劉玉堂說:“《武漢文脈》對挖掘武漢文化、提煉武漢精神、促進武漢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批書籍主要為方志,這是武漢地方文脈的‘根’。”
為讓讀者能更好地了解圖書內容,《武漢文脈》邀請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部主任周榮教授負責組織相關學者,為每種圖書撰寫提要,以揭示作者生平、纂修始末、內容特點及版本源流等,最大限度地再現所收各書的原始面貌與完整資訊。最終形成的文本與傳本可靠的圖書內容一起,出版後可謂化身千百,繼絕存真,具有重要的文化積累和學術研究價值。嚴昌洪認為,各書提要於編志緣起、修纂經過、內容概要等一一說明;還對志書編纂者的簡歷、本地沿革、該書特色、史料價值、版本源流、著錄情況、各處評價、庋藏地點等一一介紹,言簡意賅,其實是一篇很好的“導讀”,對讀者瞭解手中的圖書大有裨益。
(葉飛豔 朱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