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 陳昭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集中的交匯點,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項工作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繼續教育工作者,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勇於改革探索,推動學歷繼續教育教學轉型升級,促進教育公正與教學水準提高,推動高校教育管理向科學化、精準化、智慧化方向邁進。
創新教育理念,確立以生為本的管理模式。在大數據環境下,教育管理目標從“統一化”轉向“多樣化”,從“過程控制”轉向“成果導向”,著力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與綜合素質。高校教育管理應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將學生需求滿足、成長路徑拓展作為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標,借助大數據技術,深入分析學生的學術動態、興趣點、心理狀況等,以及時掌握學生學業、生活情況,進而實施更精準的服務支援;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成績表現、興趣特長進行深入剖析,制訂個人化的學習路徑與成長路徑,幫助學生充分挖掘潛能,實現整體提升;圍繞學術指導、職業發展、心理關愛等,實施精準的輔導與引導,讓學生在良好氛圍中茁壯成長。
健全培養機制,提升管理隊伍素質。大數據技術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有效應用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援。高校應加大對大數據技術和數據分析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建立具備數據分析能力和管理創新意識的管理團隊。為説明高校管理者有效增強大數據意識和數據分析能力,學校可定期組織大數據技術培訓,説明管理者科學掌握數據採集、分析和應用的技能,提升數據驅動決策的能力。高校應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管理者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管理創新。通過績效考核、獎勵機制等手段,激發管理者在大數據環境下開展創新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優化管理模式,借助大數據進行精準決策。高校應打造全面、系統的大數據決策支撐體系,對教學運作、學生教育、資源分配等多元數據進行融合分析,為管理者打造精準、科學的決策依據資料庫,以實現對歷史資料、即時資訊及預估數據的深度把握,從而制定出更貼合實際的管理舉措。比如在招生流程管理方面,可通過分析過往招生資料、考生錄取傾向、就業情況等,完善招生程式,吸引高品質生源。此外,大數據技術還為高校管理流程改革提供了新手段,有助於高校管理者對流程實施精細化調整,提高管理效率。如,在課程設計板塊深入分析學生選課資料,精心安排教學資源,有效規避課程時間重疊。大數據技術還能讓高校管理者即時把握管理信息脈動,快速發現並調整路徑,對學生課堂表現、考勤狀況、學業成績等數據進行跟蹤調查,即時洞察教學成果,及時優化教學策略,增強管理的靈活性和應對各種局面的能力,削減冗餘課程內容、優化課業結構。
促進資訊互通,推動教育管理現代化。高校應打破數據壁壘,建設統一的大數據平臺,將教學、科研、行政、後勤等各領域的數據整合,實現數據的共用與互通。統一的大數據平台能夠為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數據視角,提升數據的利用效率,支撐科學決策。在數據共享過程中,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數據共享機制,明確數據採集、存儲、分析和共用的流程,確保各部門的數據高效流動。同時,加強數據標準化建設,確保不同系統之間數據的相容性和可用性。高校應實現資訊技術與教育管理的有機整合,將數據分析平臺整合到日常管理環節,實現管理活動的自動化、智慧化,增強資源分配的科學性。
健全工作閉環,完善大數據資訊安全體系。高校要從數據安全管理的基礎設計抓起,設立貫穿數據搜集、保存、傳遞、分析與分發的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各環節的安全要求和管理規程,形成全面覆蓋的數據安全架構。高校應明確責任劃分,學校網路與資訊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學校數據安全工作,資訊中心負責數據安全管理工作,制定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數據全生命週期的安全保障機制和監督檢查機制。學校各單位則遵循“誰主管誰負責、誰審核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對本單位資訊系統的數據安全負責。整個系統採用分層次訪問授權的方式,對數據流進行全鏈條把握,不斷提升數據安全管理的高效性與可操作性。
建強教師隊伍,更好發揮專業優勢與主體作用。教師作為教學管理的核心主體,其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直接關係到教學管理的成效。在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應將教師隊伍建設與數據技術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與主體作用。通過數據分析為教師賦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應對教學與管理中的複雜問題,提升整體教學管理品質。通過建立教師數據反饋機制,定期提供學生學習數據的分析報告,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需求,進而調整教學策略及方法。鼓勵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專案,探索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推動教學方法與模式的創新。採用動態數據分析、評估的方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教師教育培訓工程”,通過線上培訓平台為教師提供多媒體教學技能、數據分析工具應用等課程,同時建立教師教學數據檔案,動態跟蹤培訓效果,以強化教師教學實踐、教學管理能力,實現學生發展需求與教育管理目標的深度契合。(作者單位:溫州商學院)